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2-19 10:25:32

  2009年主要工作任务

  本报讯毛光烈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着重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实施重大项目会战攻坚,推进民生安居、基础设施、企业技改、现代产业、城市重点功能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项目建设。加快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杭甬客运专线、绕城高速东段及连接线、机场快速干道等项目建设进度,启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等项目建设。全面贯彻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和装备升级。拓宽融资渠道,吸引保险机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获国家审批。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落实项目投资联合审批制度,提高项目报批服务效率。健全重大项目督查制度和投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和统筹安排占补平衡机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努力促进居民消费。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及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着力打造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及重点镇“三级商圈”,提升城市对消费的引导能力。推进乡镇商贸设施和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实施家电下乡工程,对农民购买列入目录的家电产品给予补贴。促进社区服务性消费规范发展,新建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点20个以上。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完善信用消费。重视旅游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推动都市旅游发展,加快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积极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施“两提两扩”政策,廉租房保障对象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下提高到45%以下,经济适用房5年建设目标提前到今明两年完成;增加限价房保障方式,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城镇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以及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和农村教师,保障性房源建设点由城区扩大到中心镇。加快城区非成套房改造、老小区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完善住房保障考核机制。采取契税补贴、减免住房交易营业税、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限额等措施降低购房成本,促进住房消费。加强房地产业金融支持,强化市场监测,优化住房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粮食扶持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出口蔬菜、水产养殖、林特花卉、畜禽养殖建设,建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20个以上。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服务公司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技术、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等服务体系。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体系,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增加农业投入,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促进农民种粮增收。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新型业态。实施“兴林富民工程”,促进山区农民增收。鼓励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领域。实施农村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能培训,改善农民创业就业的信息、金融和技术服务。健全相对欠发达地区、山区、海岛和困难家庭的社会帮扶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

  稳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实施农村免费职业教育。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和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县(市)区人均筹资标准在175元以上。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完善农村防洪排涝体系,加强农村低压电网整治,推进公路公交、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等向农村延伸覆盖,抓好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制,依法实施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在试点基础上规范发展,发挥农村现代金融服务功能。完善村企结对共建长效机制。稳妥推进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农民群众利益表达和矛盾化解机制。

  (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大力发展外贸出口、进口及内贸、运输物流、金融服务、会展、休闲旅游等支柱产业和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中介、高端培训等主导产业。加快服务业产业基地培育,推进宁波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项目建设。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第四方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面向国内外重点区域和城市招商招展招机构,引进高端服务企业、机构和人才,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二、三产分设,推进服务业企业优化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品牌企业。

  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5+5”产业。贯彻实施国务院九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发挥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及块状特色产业集聚区的比较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对列入市级重点“低产田改造”企业和基地内企业“零土地技改”项目实施补贴。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大力培育工业创业创新示范企业。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开展股权购并或实施跨区域重组联合。

  全面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启动和丰创意广场建设,力争宁波研发园区建成投用。积极培育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深入实施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力争全年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00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

  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333”节能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十大节能工程”和“24·10”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审查制度,坚决控限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依法淘汰小冶炼、小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专项,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新型再生能源,推广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加强节油节电节地工作,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完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推进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和河道整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和泵站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平原绿化工作,推动园林绿化改造升级,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

  (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推进水、电、气、数字电视、物业、非居民垃圾管理等方面价格改革,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创新公用行业运行体制机制,培育适度竞争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促进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力争全年信贷增长20%。减、免、缓、停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扩大服务外包,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后评价、重点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稳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心镇扩权改革。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支持企业境外揽商、参展、促销,努力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扩大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出口核心竞争力体系和内外对接的贸易体系。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升级。推动更多企业发展进口贸易,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加快进口分拨中心和区域性资源配置基地建设,引导本地产品进入采购营销网络。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快速应对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健全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机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1%,其中出口增长13%。保持外资适度规模,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外资质量。加大境内外招商力度,探索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引资新途径。重视外商投资环境建设,完善外商投诉管理制度。加快各类开发区域整合提升。鼓励企业赴境外投资办企业和组建境外营销网络,提升境外工程承包规模。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培育一批领军型服务外包企业和示范园区,争创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加强与国内外城市合作发展。继续发挥“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作用,推进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以深化与新加坡的合作为基础,提升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水平。依托国际友好城市,加强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效对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拓展港口城市腹地为重点,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合作。以国内友好城市和重要展会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工作,推进“山海协作”,促进和衢州的资源与产业合作。做好对口支持青川有关乡镇的灾后重建工作。优化宁波—舟山港发展模式,推进港口联盟和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提升口岸开放、大通关和电子口岸服务水平。

  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中提升”会战攻坚,全面加快十大区块和八大系统建设,增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落实余慈地区统筹发展规划,推进余慈大道、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共管,促进产业和社会政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提升杭州湾新区开发水平,高水平规划开发滨海休闲旅游区,推进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建设。加大南部区域的统筹发展力度,重视象山港区域的保护和利用,加快象山港大桥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五)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提升社会事业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重视特殊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标准化改造,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师资的统筹管理和有序流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健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完善职业培训社会化管理机制,实施地方教材开发和重点专业、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培养具有高中端职业(执业)资格的“双证书”应用型人才。深化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加强民办教育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大帮困助学力度。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市第一医院扩建暨国际医疗保健中心工程、市第二医院扩建工程建设进度,力争中医院迁建、市妇儿医院扩建、新民医院新建等项目建成投用。启动卫生强市创建。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重视疾病预防,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贯彻实施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深化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补偿机制。严格廉价药物使用制度,推进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改革试点,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巩固低生育水平,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统筹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发展六大战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探索乡镇、村(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网络化配送新模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打造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和文化活动品牌。开展“种文化”、送文化活动,创新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加强文物普查和保护,推进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工作。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主体,形成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集聚区。完善文化市场制度化管理功能,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加快建设宁波文化广场、宁波书城,建成宁波帮博物馆。大力弘扬“宁波精神”,推动职业道德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学艺术事业,推进档案的保护利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开放利用,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品牌赛事培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开发导向,深入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千名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壮大“有证书、实用型”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优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力争全市人才总量增长12%以上。

  (六)重视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促进居民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培训服务网络。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开发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尽可能少裁员,引导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农村、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重视转业复退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引导外来劳动力有序流动,帮助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深入实施劳动合同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体系,研究完善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转换办法,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稳步提高养老、医保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发挥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保障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医疗、灾害等专项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和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生活。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和价格监测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价格平稳。积极探索联合执法制度,完善数字城管信息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无缝隙、全覆盖。健全安全生产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强金融风险监管,遏制涉众型金融经济犯罪。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大力整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和方法,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深入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妥善处理企业用工劳资纠纷。支持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创新“双拥”工作。

  (七)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服务管理水平

  推进政府职能转换。稳妥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探索建立乡镇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促进管理职能重心下移。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推进收费基金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化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建设,推广网上电子行政审批服务和监察平台网络系统。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通过开展形势宣讲、落实政策、协助开拓市场、简化审批、结对挂钩等服务,有效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加快培育服务市场。完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扎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畅通社会和舆论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推进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评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大力推进政风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三重一大”保廉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肃查处商业贿赂、侵害群众利益等行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会议经费、公务用车经费、公务接待经费支出“零增长”,市级部门公务用车购置冻结一年,出国经费削减20%。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改进会风文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民主评议工作,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