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宁波段)申遗历程
2008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率全国政协调研团到浙江(宁波)考察,以罗哲文为代表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浙东运河纳入大运河申遗表示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9月,市政府、市政协应邀参加了在淮安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暨大运河保护高峰论坛”,宁波加入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在专家层面得到基本肯定。
2008年10月下旬,国家文物局领导向浙江省征询关于浙东运河是否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的意见,明确指出,隋唐运河已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洛阳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宁波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运河不仅是沟通中国南北的水上通道,而且还是连接世界的大通道。不久,浙东运河被正式列入大运河申遗范围,宁波、绍兴名列其中。宁波因此成为“大运河申遗”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同时进行的双遗产申报城市。
历史:比京杭运河悠久得多
浙东运河的历史有多长?对此,专家说,它的“岁数”肯定比京杭运河要长得多。浙东运河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晚期越国开凿的“山阴古水道”。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条古运河从绍兴东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旁,全长20余公里。秦统一中国后,对沟通钱塘江和长江的水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浙东运河的基本走向。
经过普查和调研,专家们初步掌握了宁波地区运河体系的客观存在和基本特征,并改变了浙东运河(宁波段)只有自然河道,没有人工河道的偏颇理解。专家们认为,浙东运河(宁波段)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伟大杰作,可谓“天工人巧、各居其半”。
据专家介绍,唐宋时期是宁波农业水利和水运交通工程建设的重要时期,当时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平原各乡河道也得到整治。鄞西的它山堰(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国保单位)、南塘河、中塘河、西塘河,鄞东的后塘河、中塘河、前塘河,江北的颜公渠、慈江、中大河,宁波城市中心的月湖与城河系统等等,形成了灌溉蓄泄、通航水运一体发展的河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