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高雅艺术,走出曲高和寡困局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7-10 07:44:40

  20元欣赏一场音乐会

  ——政府扶持让高雅艺术走出高价之困

  近年来宁波高雅艺术演出市场逐渐红火,逸夫剧院的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

  2008年,宁波逸夫剧院演出199场,票房收入309.7万元,观众13.5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演出122场,票房收入240.34万元,观众8.3万人次,票房收入、观众人次均同比增长40%。而2000年前后宁波逸夫剧院演出收入只有80万元左右。

  演出场次、演出收入明显增长,演出档次、演出质量显著提高,观众人数持续增长,逸夫剧院经理徐曙鸣将此归功于我市“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高雅艺术运作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欣赏口味和习惯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巨大。但是,客观上由于高雅艺术演出成本较高,加上剧院长期来在计划体制下运作,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剧院只好采用高票价运作。而高票价使不少真正想欣赏的观众难以承受,影响出票率和票房收入;收不抵支又促使剧院推出更高的票价,形成恶性循环。

  为繁荣城市高雅艺术市场,满足市民对高雅文化的需求,市文广新闻出版局从2002年起开始探索对直属的宁波大剧院及市艺术剧院下属的凤凰百花剧场、白云儿童艺术剧场的高雅艺术演出实行补贴,通过降低票价,促进高雅艺术演出市场形成,使市民能通过市场选择欣赏到国内外艺术团队的演出。补贴标准从5000元至5万元不等。同时要求实行市场运作,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上座率在70%以上,20元以下的低价位票不少于20%。市文广新闻出版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高雅艺术演出补贴为10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补贴78.5万元。

  2004年,宁波大剧院投入使用后,市财政对其自主性商业演出给予每场6万元的补贴,平均每年补贴600万元左右;对宁波音乐厅普及高雅艺术百场音乐会给予每场1万元的补贴,并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从2004年至2008年连续5年得到利时集团每年100万元的赞助。

  政府的补贴是一种杠杆。政府补贴最终目的是让百姓都能享受到高雅艺术。剧场在运作过程中把政府的补贴转化为低票价,保证普通市民也能随时观赏高雅艺术。宁波音乐厅举行的2007公益演出季,邀请了20多家文艺团队、300多名艺术家来甬,在音乐厅连演3个月,所有演出的门票一律20元,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和低保群众还欣赏到了4个专场免费演出。2008公益演出季每张门票不超过30元。今年3月,大型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宁波大剧院连演5场,57%座位的票价均在50元以下,最低只有20元。逸夫剧院每场演出前一小时保证有100张10元、20元票,同时拉开票价差距,每场演出的票价差距设置在10倍至20倍间,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政府的补贴又是一种引导。《宁波市高雅艺术演出补贴办法》规定补贴范围为国内外艺术表演团体上演的艺术水准高、社会效益大的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和获得过国家及省级重大奖项的话剧、舞剧、戏曲等。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剧场引进高雅艺术精品力作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2007年,宁波大剧院正式签约“中国百老汇院线”,成为国内第二家签约这一院线的剧院。签约后第一年,宁波市民就在家门口看到了来自美国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42街》,最低票价只要80元。

  在引进剧目时,有时明知一些舞台精品市场预期不理想,但剧院还是引了进来。如大剧院2008年引进的朝鲜经典歌剧《卖花姑娘》,180多人的大阵容,演出成本很大,亏损是肯定的;又比如2006年引进的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这些剧目都是优秀之作,对培养市民艺术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赔钱,也是一种文化责任”,陈建方表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