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是靠慢慢培养的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是高雅艺术市场培育关键
在高雅艺术演出市场逐渐红火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像全国绝大多数剧院的情况一样,宁波演出市场基本上也都处于亏损状态,三大剧场都需要靠政府补贴或者场租等收益来弥补演出经营的亏损。有的剧院则依靠转变经营思路、走出去开拓市场赚一些钱来贴补高雅艺术演出这一块的亏损。演出这一块基本做平,是目前剧院经营者追求的目标。
剧院经营者面临亏损的原因,有关专家认为,一方面与宁波城市规模不大、演艺市场较小直接相关;宁波虽然有许多高校,但大多离剧院较远,影响了高校学生这部分目标观众的培育;由于地域文化的因素,观众的欣赏口味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也与剧院营销方式缺乏创新,宣传、营销力度还不够大,造成演出信息不对称和目前演出市场上演出团体和剧院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有关。另外,宁波虽然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但普通市民要花月工资的十五分之一甚至更多去看一场演出,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更不用说经常去看。
“培育高雅艺术演出市场肯定有一个过程,剧院的亏损也在逐年迅速下降。在市场培育逐渐成熟之时,宁波的高雅艺术演出市场很快会全面繁荣。”汪志铭对此持乐观态度。
扭转这种局面,促进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共识是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的培育。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对高雅艺术演出的补贴、扶持力度已经很大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全社会形成一股推动高雅艺术演出的集合力量。
在这方面,宁波音乐厅早已有过尝试。通过冠名赞助的方式,从2004年开始,利时集团每年赞助音乐厅100万元。这笔资金对支持音乐厅的演出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利时集团由此也开了宁波民营企业赞助支持高雅艺术演出的先河。宁波音乐厅负责人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关注、支持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承担起更多的文化责任。
逸夫剧院通过实行公开招标、企业冠名、项目合作等运作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演出营销、资金筹措、组织接待、宣传策划、票务广告等方面工作。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期间,逸夫剧院与两家社会企业联合操作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创造性地组建项目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完全按市场要求运作,共演出7天8场,观众近1万人次,票房收入达600多万元,平均上座率达80%以上。
由于演出场次密集,剧院在操作演出时经常会感叹精力不够,宣传推广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宁波大剧院把眼睛盯在广告和文化传播公司等社会力量上。这些公司有社会资源,让他们每年来承办一场或几场演出,可以精耕细作,达到很好效果。另外,大剧院还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尝试剧院精选剧目,媒体投入广告宣传,然后票房按比例分成的合作模式。前不久落幕的宁波市首届青年话剧周,正是采取了这种合作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推广高雅艺术首要任务是培养观众。什么是真正的观众?主动买票看戏的观众才是真正的观众,这是艺术欣赏的基本消费价值。如何培养观众?组织培训班和讲座是培养高雅艺术观众的有效途径。而这就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宁波大剧院在这方面有诸多感慨。他们到中小学推广儿童剧,学校普遍热情不高。“高雅艺术应该进课堂,这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问题。只重艺术考级,不重艺术修养的提高,肯定是行不通的。”陈建方谈起此事心情沉重。为此,大剧院走进大专院校举办各种艺术讲座,帮助高校建立话剧社,出资扶助成立“大剧院”越剧票友俱乐部。目前,在甬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话剧社,这些话剧社为普及话剧艺术起到了较大作用。除此之外,大剧院还创办艺术培训中心,全年招收美术、舞蹈、声乐、表演等专业学员。陈建方有一个设想:以大剧院为阵地,面向学校、机关开设常年的艺术大讲堂,讲座后观赏演出,专家现场讲评。
记者手记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落脚点。宁波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由十几年前的惨淡到现在的逐渐红火,政府扶持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有关专家也表示,文化惠民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次“长征”。
宁波已基本建立起以剧场为中心,以满足群众高雅艺术和戏剧艺术需求为目标的舞台艺术产品的供求体系,初步形成了剧场演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舞台艺术市场的繁荣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文化消费层次,是现代都市的重要特征。宁波已形成了大剧院、逸夫剧院和音乐厅为主体的剧院网络,能基本满足市民对舞台艺术的需求。特别可喜的是宁波市民对舞台艺术的需求日益旺盛。繁荣市场的关键是丰富产品、降低票价、实行市场化运作,使公众有权利选择并有能力选择。(谢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