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21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882元,增长9.6%,增幅分别高于一季度3.1和0.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低位运行,累计指数为98.8%运行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帮扶力度加大。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中央扩内需一揽子计划,并结合宁波实际,采取了扩内需、拓市场、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力度之大都史无前例,对企业增强信心、稳定生产、改善经营形成有力支撑,为全市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上半年全市通过各类税费减免缓停改措施共让利企业和居民77亿元,争取地方(企业)债发行额度30亿元、争取新增中央投资补助资金7亿元。
要素保障不断增强
今年我市水、电不但总量上供应宽松,而且结构上更加均衡,区域性缺水缺电问题有效缓解。金融机构积极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支持不断增强。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长27.3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1.62个百分点。用于重大项目建设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5.54%,达到12个月以来的新高。票据融资新增443亿元,同比增长1.56倍。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得到加强,全市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0家,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35.6亿元。
能源原材料价格环境有利于企业增效
国际市场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保持在相对低位,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累计指数85.4%,而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指数92.1%。工业品出厂价和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累计指数顺差逐步扩大到6.7个百分点,为企业扭亏增盈奠定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运行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重回景气区间。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04.6,比一季度回升15.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景气指数105.2,比一季度上升19.3个点,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146.2,比一季度上升30.8点,产品订货景气指数97.7,比一季度上升30点,接近景气临界点。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市用于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城乡社区事物支出分别增长31.4%、18%、52.4%和55.5%,均快于全市一般预算支出。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在规范企业裁员、加强创业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推动下,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未出现大规模裁员或减员。2月份以来就业人数呈逐月上升趋势,据对189家企业监测,上半年实际就业人员数增长3.2%。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9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2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04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60%、71%和94%,开发公益性岗位7193个,城镇登记率处在3.29%的较低水平。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21.1%、42.1%、35%和9.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同比略降0.5%。弱势群体保障水平提高,城区城镇居民低保标准提高到400元/月,低收入生活困难家庭帮扶标准提高到人均520元/月。
社会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全市共发生事故2034起、死亡人数376人,直接经济损失1317.4万元,分别下降9.8%、13%和10.1%。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劳动纠纷数也呈下降趋势。
总的来看,当前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势头得到遏制,经济转好的表现和苗头不断增多,企稳回升的态势已经形成,这对于宁波这样一个经济外向度高、重化工业占比大,所受冲击重的城市来说尤为来之不易。带动二季度经济回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各项政策推动因素。国家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政策对宁波影响尤其大,如镇海炼化、大唐乌沙山电厂,去年都是亏损,今年均出现了大幅赢利。
鼓励消费方面,家电下乡政策也有不少宁波企业受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力度的投资政策,在带动宁波在投资增长同时,也给宁波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市密集的配套政策和服务,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其次是市场自发调节因素。前期“去库存化”初告段落以后,企业进入库存温和回补阶段,促使各个经济环节开始解冻复苏。第三是企业积极调整因素。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品牌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加快企业重组整合,积极寻求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途径,实施结构调整和转型,为经济的回升和可持续发展赢得了空间。
但与此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增长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一些结构性素质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总体形势仍然较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