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它山之石传奇再续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7-31 09:10:18

古代的采石场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效果图

佛像石雕藏品

佛像石雕藏品

  石头文化 源远流长

  有人说,冥冥中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的建设把宁波与那个古老的成语牵连在了一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建设中的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建筑位于鄞州区鄞江镇,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浙东重镇,史书记载,宁波在三江口建立子城前的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县府、州治所在地,也因此,鄞江畔的这块土地拥有了“宁波之根”的称誉。

  石头与鄞江的关系可谓莫逆。鄞州区文保专家谢国旗曾对此做过研究:“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们就默默地做着石头的文章,文章一做恰做出了名堂,做出了世界罕见的全石结构拦截江河的它山堰。”

  公元833年,一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六品县令王元暐来到这里,他上任之初,为民治水,阻咸蓄淡,造起了一座世界罕见的石筑结构江河隔离坝,那就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这一伟大的古老水利工程,造福一方土地,历经1100多年岁月,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的堰体或其他大型桥基大多采用打木桩、沉竹笼装石砌成,如都江堰就是如此。然而,它山堰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它利用山体自然岩基,再在其上下游两边用条石砌筑,中间又用沙砾石填筑充实,堰上部再覆以条石,叠石成堰。它山堰采用通体条石的堰体结构是世界罕见的!

  王元暐建造它山堰的巨石就来自于鄞江本地。谢国旗认为,王元暐曾漫山遍野踏勘石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马鞍岗山岙里找到了。上世纪70年代,马鞍岗的村民在整山平地时,发现山脚有一条宽约3米的石蛋路。“料想当年,王元暐就是沿着这条石蛋路,绕山脚而进,用滚木或木车,用众人之力或牛马之畜牵引而来。吱吱、咯咯的动力声和人们的号子声汇成一片,人山人海之威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

  从东晋起,鄞江就开始石材的开采,但真正意义上的石塘开采史,应该是始于王元暐筑它山堰。不过,马鞍岗石塘的交通不便,王元暐之后,无人再采,而小溪石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

  谢国旗称,小溪作为鄞江镇域的小地名,它像商标一样被依附在石头产品上,衍生出“小溪石”。小溪石是火山碎屑岩,难觅大块石料,大多凿成长条石、方石板之类,作为修建甬城宅第、桥梁等建筑用材。还有另一张名片叫做“梅园石”,从小溪往北,有梅园山,以此而得名。清代的《四明谈助》里记载:浙东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园。质颇近腻。今石孔久闭,佳者亦不易求矣。”梅园石往往是整体大石料,具有色泽美观、素雅大方、石质细腻、硬度适中的特点,广泛应用到工艺雕刻等定型石雕上。考古发现,位于东钱湖周围的南宋史氏家族墓道石刻中,最精良的石刻作品采用的就是梅园石,如今,这些墓道石刻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独有偶,日本奈良东大寺有碑记载,南宋时期,中国的雕匠师陈和卿、伊行末等人被邀请到日本“造作”,前往日本的海船上带去了用于压舱的梅园石材,后雕刻成一对中国式石狮,镇守于东大寺,至今已成为日本国的国宝。

  无论小溪石还是梅园石,都是后人以产地命名的石材分类,据说,小溪石以酱红色为主,梅园石以浅紫灰色为主。不同石质因材施用,小溪石在宁波的宅第桥梁上大显身手,而梅园石在宁波的雕刻史、外交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