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雅戈尔:在新中国发展的风头浪尖永葆青春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09-08-24 09:51:11

 
宁波网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中国宁波网8月24日讯(记者胡敏 周维强 实习生毛海辉 通讯员于澄 贾立伟 郑静志)从单一的生产加工到纺织服装垂直产业链,从为人作嫁衣裳到自创品牌,30年,雅戈尔由20名知青寄居在地下室工作的青春服装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万多名员工,以品牌服装、地产开发、股权投资等产业为主体,多元并进、专业化发展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30年,雅戈尔紧随着改革开放、国际化的步伐;30年,雅戈尔一直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头浪尖;30年,雅戈尔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的辉煌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摸索

  讲述人:徐亚芬,雅戈尔衬衫厂技术部经理

  1979年2月,76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如潮水般地返回到他们当年出发的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迅速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1979年3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春天,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时装表演队首次来到北京和上海进行表演,揭开了中国服装的“红盖头”。

  1979年底,紧跟改革开放的浪潮,宁波市鄞州区(那时称鄞县)石碶镇成立了一家青春服装厂。说是工厂,其实只是一个蜗居于戏台地下室的原始小作坊,几台家用缝纫机是用2万元知青安置费买的,尺子、剪刀、凳子是职工自带的,主要为别的厂加工背心、短裤、袖套之类。

  “我是80年自己带着剪刀、板凳、缝纫机和1000元资金进厂的。那时条件跟现在没法比,人家在头顶上跳舞唱戏,我们在下面加工衣服。地下室不通风,热的时候我们就把硬纸壳放到缝纫机车轮上取风。那个年代当工人是十分荣耀的事情,大家都争先恐后进厂,没有人觉得条件艰苦。”

  1980年,浙江一批有胆量的家伙开始开办起了五花八门的作坊式乡土工厂,并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活力。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江浙的许多工业企业与上海的知名产品生产企业挂上了钩,为上海企业加工零部件,成为有协作关系的“定牌企业”。1983年,青春服装厂主动出击,与上海开开衬衫厂开展横向联营的合作,“开开”有偿提供商标及相关技术,青春服装厂作为“开开”的分厂自行生产、销售。

  通过横向联营,青春服装厂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培育了队伍,还完成了一部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有了一定的业务通道。但横向联营受制于人,发展空间较窄,企业要再上台阶,就需要创造自身独立的品牌。就当时市场而言,在短缺经济大背景下,有限的服装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们迅速增长的着装需求,好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1984年,青春服装厂创立了自己第一个品牌“北仑港”衬衫。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走完了第一个五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南巡;包括宁波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开始对国外投资者开放,宁波被列为了计划单列市……1986年,青春服装厂厂长李如成刚刚把自己的第一个品牌——北仑港衬衫推向市场,便受到各地商家的追捧。第二年“北仑港”就被国家商业部通报为全国畅销产品。

  1988年,私营经济获得了合法地位,乡镇企业也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宽松的外部环境,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和腾飞的时期,服装产业表现得非常活跃,整个产业也走向成熟。各地政府和领导都提倡要创名牌、名企。1990年8月,不甘局限于地域发展的青春服装厂与澳门南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合资组建“雅戈尔制衣有限公司”,“雅戈尔”从此诞生,获得巨大的市场成功。仅仅一年时间,雅戈尔的年利润一下子从200多万元增长到了2000多万元,整整翻了十番。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