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传统工艺的“传艺之路”有多远?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10-09 08:11:58

 

  想了想,曹厚德微笑着说:“就叫师傅吧。”

  拜好师傅,盖洪正好赶上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担重修天童寺、阿育王寺的大工程。

  1978年底,全国拨乱反正开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到宁波,他看到闻名海内外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在“破四旧”中遭严重破坏,语重心长地要求陪同的领导,要尽快修复开放,所需经费由国家出。回到北京不久,在赵朴初的过问下,国务院直拨的150万元专款和维修所需的6.5公斤黄金便下拨到鄞县账户。

  曹厚德带领研究所的二十几人住进寺院,现场规划测算,并带人到苏州考察建于宋代的东山紫金庵佛像,到外地大的图书馆查找资料。到1979年夏,半年多时间,30多座泥塑佛像做出来了,金还没贴时,领导让马上拍照送北京,请赵朴初审看。北京的专家组审查后,赵朴初在装照片的信封上写下这么几句话:“佛像塑得不错,浙江还是有人才的,要好好培养接班人,将来大有可为。”

  得到赵朴初的肯定,大家心里总算有了谱,进度明显加快,又做了大半年时间,共塑造出两个寺院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和舍利殿的上百尊佛像。一次塑这么多佛像,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国内是从没有过的。

  有幸参与两座寺庙的修复,参与佛像塑造,对盖洪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他全面接触了朱金漆木雕在造像中的应用过程。

  自拜曹厚德为师,学艺的天地也豁然开朗起来。过去在乡下学拉花、打坯、雕刻、修光,学浮雕、圆雕等,更多的是关注技法。可跟曹厚德学后,不光眼界大开,还学到了多种在乡下无法学到的艺术种类和方法。如塑像、油漆、贴金、描金、彩绘、铺砂,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并不是轻易在乡下就可以学到的。

  盖洪如饥似渴地学。晚上,别人去休息,可他的心思却早已又回到白天施工的现场,他悄悄地来到工地,仔细查看师傅白天做过的活,人物服饰的褶皱深浅,花卉卷叶的走向,他都反复琢磨,甚至量出每一座佛像的尺寸:总体多高、头部多长、手有多大,并一一记录下来。

  他后来又随师傅参加了福建、辽宁等多座寺庙的修复工作。

  1984年9月,浙江省最早的家具合资企业——镇海加华家具公司要招一名设计员。宁波家具研究所所长周茂松给他们推荐:“工艺美术研究所曹厚德所长有个徒弟,既能设计,又会雕刻,他准行。”

  怀着新奇和美好的憧憬,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结束七年的学徒生涯。从这一天起,他由一名徒弟转变成了师傅。在家具公司一做就是四年,但远离了泥塑、彩绘、贴金、雕花等传统手艺,他感到自己的所学并没有发挥出来。1990年,陈盖洪回到家乡横溪道成岙村开办宁波市鄞州中艺雕塑厂,大规模制作造像、匾额、家具、器物等朱金漆木雕产品。

  从一个农村青年,到城里学艺、就业,八年后又回到家乡创业。他学艺的路线,相当于画了一个圈,起点又变成了终点。所不同的是,他在终点撞线时,向人们展示的不是速度,而是满身的绝技。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