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传统工艺的“传艺之路”有多远?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10-09 08:11:58

 

  作为传承人的陈盖洪忧心忡忡:

  “怎么能更好地传承?让这项技术走出象牙之塔呢?”

  习惯上,人们喜欢将木雕铺朱贴金的工艺称作朱金木雕,“朱”为“朱砂”,“金”为“金箔”,当中并没有“漆”字。朱金木雕这项传统的工艺,不光宁波有,在浙江的东阳、嵊州等地也很普遍,在广东的潮州和湖南等地,这项技艺也十分盛行,深受群众喜爱,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一大批精美的朱金木雕作品。

  2005年,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宁波工艺界考虑到不只是朱金木雕在宁波有着广泛的影响,与之相关的“漆业”也是宁波的绝活,自古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艺,甚至有“三分雕刻,七分漆匠”之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波不能缺少“漆”,应有所体现,便加进了一个种类“漆”,形成更加丰富的“朱金漆木雕”。

  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后,确定传承人成了一项十分慎重的事。朱金漆木雕在宁波流传千年,自古人才辈出,即使是当前,开办工厂、作坊的,在宁波也不下百家,高手云集,群星闪烁。如何在众多的艺人中选择合适的传承人?有关部门费尽了脑筋。

  经认真筛选,专家们一致认为陈盖洪是比较合适的一位。他熟悉造型、设计、雕刻、油漆、贴金、彩绘、泥塑等朱金漆木雕的全套技术,他本人还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曾被埃及国立博物馆等收藏。而其他艺人虽各有各的拿手好戏,但多为具备某一方面特长,像陈盖洪这样技术全面、有自己的工厂、多年坚持在做的并不多见。

  被确定为宁波市朱金漆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是陈盖洪所没想到的。之后是省级传承人,2008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金漆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也成了这个项目仅有的一位国家级传承人。

  做传承人是好事,可陈盖洪对这项技术的传承也充满着忧虑。上世纪九十年代,学做朱金漆木雕的还大有人在,毕竟这是一项传统技艺,学好了,可以凭技术吃饭。那时,他也收了很多徒弟。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挣钱的渠道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吃那三年学徒之苦,转而做其他,徒弟就再也招不上来了。师傅曹厚德说:“早些年的情况和现在正好相反,过去是找师傅难,现在是徒弟找不到。”

  盖洪把人才培养当做传承中的一件重要事情去看待,他严格要求徒弟,他认为,仅从执刀一个细节便能看出你的基本功是否扎实。现在跟他做的有六名徒弟,学徒的时间都在十年以上。他说:“既然作为传承人,就要有一份责任。”

  如今,一座投资千万元的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已坐落在鄞州横溪水库旁,两层楼的艺术馆建筑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显得和谐静谧。建造艺术馆,非一般的建筑,本身要讲求质量和档次。资金不足,他东挪西凑,把多年的积蓄都填进去了,实在不够,还卖掉自己在城里的房子。

  艺术馆现已装修布展,计划展出他多年收藏的古代朱金漆木雕的精品和现代朱金漆木雕的佳作,通过实物展示,让人们看到这项技艺的全部工艺流程、技术手段和制作方法。

  展厅里摆放着一顶华丽炫目的万工轿,那是他仿浙江省博物馆的万工轿而作的,也是他的工厂被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后的第一个动作。他前后五次带领徒弟们去杭州参观省博那顶万工轿。造型上仿浙博,但内部细节却是自己精心设计的,雕刻、油漆、贴金、描彩等环节,他都自己亲自下手。考虑到现代人比古人身高的特点,“陈氏万工轿”尺寸比浙博的高大,轿长2米,宽1米,高2.8米。材料使用百年老樟木,雕刻运用了浮雕、圆雕、透雕、镂空等多种技法,共有238个能拆卸的单个配件,318个人物,386个飞禽走兽及多种吉祥图案。所有图案突出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现“逢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主题。

  今天的人,无法知晓古人“万工轿”是否真的用了一万个工,但至少可以说明制作的费时费力。而陈盖洪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做了三年,费去8000多个工,耗资80万元。有专家看后评价说:某些细节,超过浙博。

  2009年5月26日第九届中国山花奖评选在湖南长沙举办,浙江省民协和鄞州区文联指定“万工轿”代表浙江省工艺美术界参加山花奖评选活动。与会专家也十分看好这件新近整理制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作,最后入围到决赛。陈盖洪和徒弟们都期待着山花奖揭晓的那一天。陈盖洪说:“我还打算出本书,把万工轿的图纸和工艺流程都记录下来,省得将来宁波人想做万工轿时,还要跑到杭州去看。”

  艺术馆南端,还专门留出近130平方米的展馆,举架高出其他大厅,陈盖洪介绍说,预留这个房间,是制作宁波最大的朱金漆木雕藻井用的。现在,他正在着手制作朱金漆木雕的另一项代表性作品——千工床,床的骨架已经攒起。他还计划按照溪口博物馆里的沙船,制作一艘万工船,因为那也是朱金漆木雕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建起自己的艺术馆,他计划一方面经营工厂的生意,一方面再用几年的时间,将朱金漆木雕的主要作品全部制作下来,供人们参观欣赏。仿造制作是技术的展现,陈盖洪还坚持理论研究,他与人合著出版的《朱金漆木雕》一书,也是业界仅见的一部著作。

  朱金漆木雕的辉煌是在清中期到民国年间,那时的宫廷用具和百姓生活都大量使用这种具有喜庆气氛、热烈吉祥效果的器物。如今的朱金漆木雕使用领域越来越窄,除了部分造像、建筑和家具外,这项传统的民族工艺运用日渐减少,真的成“遗产”了。

  作为传承人的陈盖洪忧心忡忡:“怎么能更好地传承?让这项技术走出象牙之塔呢?”艺术之链,他打好了自己的一环:粗壮、有力、牢固。可他还要咬住下一环,那一环会是什么样呢?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