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联络站或成"第二信访站"海曙经验有望全国推广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7-01 07:42:00

海曙区人大代表在新芝社区接待群众来访,同时提供法律咨询。

  中国宁波网讯  事实上,海曙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2005年至2010年,办结率发生着微妙的变化。2005年白云街道初建人大代表联络站时,办结率高达99%,2008年,各街道联络站平均办结率超过九成,而不久前的统计数据,是85%。

  85%当然也不少了,但毕竟留下了遗憾。代表们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这15%里头,大多是一些老上访户和一些全社会都头疼的老问题。

  随着名气的扩大,公众期待度的提升,一些本该通过其他途径的问题和矛盾纷纷涌入,联络站遇到了新问题。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代表联络站会不会成为“第二信访站”?成了许多代表纠结的问题。

  代表困惑

  接待范围如何划分

  “联络站难道就是第二个信访站吗?”许多代表很困惑,联络站该是无所不包的吗?司法个案处理问题该不该管?纯粹个人性质的问题该不该管?因为历史和政策原因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该不该接手?超出职权范围的问题该不该接手?

  不少代表认为信访解决的是单一个体问题,而代表联络站处理的问题应当更多涉及公共利益。白云街道曾通过一些制度有意区分代表接待与信访工作,比如规定接待问题属于信访类别的,代表应引导群众把问题直接转给信访部门,由信访部门按照信访渠道解决。

  但又有代表提出了质疑,因为信访能够处理的问题,人大代表同样有权监督。钱军也坦言:很多问题很难区分是个人性质还是公共性质,一些看似个人的问题,其实背后牵扯了一大批人。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群众反映的许多个人问题,他们也受理了,并积极呼吁、协调,努力推动问题解决。

  权宜之计

  能解决的尽量解决

  接待范围究竟该如何划分?海曙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认为,联络站对代表接待的范围的限定还只是一种实践摸索,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法理上的推敲和检验。但如果范围限制得太死,不但不符合代表法精神,在实践中也会束缚了自己手脚。

  在执行受理范围的规定上,多数街道也有顾虑,他们怕限制接待范围后,可能会将相当部分群众的诉求拒之门外。尤其是在联络站设立之初,在部分群众心中落下联络站无用的印象,久之,可能会使联络站门庭冷落,进而使人怀疑其生命力。

  为了使某些超出接待范围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一些街道人大工委较好地发挥了能动性,如对于反映的问题超出区域范围的,通过邀请省、市人大代表参与接待和处理,或通过区职能部门向上级部门反映;也有个别问题通过代表个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代表的社会资源,与有关单位协调解决,如南门街道周家岸社区下水道堵塞,居民向联络站求助,刚好接待的代表在消防部门工作,就调运单位人员和设备帮助居民解决了这一难题。

  但很多代表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如果所有繁杂琐碎且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解决的问题都要尽力解决,只会分散代表精力,使联络站不堪重负。

  前景展望

  若能妥善解决 就可向全国推广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周锦尉委员说,这样的尴尬其实是一个普遍问题。据了解,上海也有类似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办结率仅为56%,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居民反映的若干问题实际却很难解决”。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周晓峰认为,总的来说,海曙人大代表联络站使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地方经验,联络接待与信访接待的区别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如果能够妥善解决,那么海曙经验就可以向全国推广。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