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区文化馆干部蔡泉根随文广部门的领导,到邻近地区邀请民间演出团队,准备为镇海新年元宵佳节助兴。演员收下定金后,年前临时变卦:我们不来了。原因是:邀请方太多,团队根据定金的多寡,另择高枝。当时,拥有20多万人口的镇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硬是拉不出一支像样的文艺队伍。
时间跨越到2010年6月26日,海员文化中心举行我市第三届农民电影节开幕式。镇海6支本土文艺队伍,携崭新的节目首次亮相,获得好评。受邀观礼的一名北京演艺界嘉宾得知演员全部由业余人员组成时,感慨地说:“不但年年出精品,还能及时创新品。镇海的群众文化,越来越有气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推溯我区群众文化发展的脉络,除了政府部门打造的坚实基础设施,更得益于文化干部们积极的推进,群众高度热情的参与。
A 凡人圆梦雄镇大舞台
2010年4月29日,骆驼街道清水湖村举办了“雄镇大舞台”2010年度首场演出,普通群众摇身变为舞台上的“主人公”。“看哪,这不是邻居老赵么?”村民们惊奇地发现,白天还在村口大树下排练的老赵,晚上隆重打扮了一番,站在舞台上,风度稳健,犹如换了一个人。“老赵有机会展示,其实我也能表演。”村民老钱想。
更多的镇海老百姓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左邻右舍、亲友等,纷纷站上舞台,一批往日潜伏的好苗子、好节目浮出水面。
“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在雄镇大舞台的推动下,跨上一个新台阶。”区文化馆干部郁蓓蓓评价说。
2008年4月,区文化馆、镇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雄镇大舞台”,搭建了一个面向全区的群众文艺展示平台。大舞台的口号是:“我搭台你唱戏,明星就是你自己”。该活动鼓励老百姓,演出活动全自助。百姓布置舞台,百姓创作节目,百姓演出。推出两年多来,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上百人的社区居民大合唱,一家三口参与的自娱节目,也有两三个朋友搭档的一技之长。报名参加演出的基本是社区和乡镇的群众艺术团队,民间文艺爱好者等。
借助雄镇大舞台,骆驼街道清水湖村村民张永根创作的《新农村、新气象》说唱节目推出后,其歌词在镇海一下子被广为传唱。以一曲《说唱脸谱》登上了央视“非常6+1”舞台,从而征服全国观众的谢以诺,其演出起点正是这一不起眼的百姓大舞台。
澥浦镇十七房村村民就在这个舞台上秀了一把:30多个农家壮汉扛起 “千年澥浦船鼓”,鼓声雷动;农村妇女粉墨登场,小品演绎邻里亲情,村民们在台下笑得乐不可支:“演的不就是隔壁老刘家和老周家的事嘛”。
十七房村的徐亚芬把“雄镇大舞台”颁发的参与证书当成了宝贝。她酷爱小品、相声,“雄镇大舞台”开锣后,她成了村里的“大明星”,十多名文艺爱好者慕名上门,恳请指点。徐亚芬只是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成百上千人之一。
两年多来,“雄镇大舞台”周周推出这样的“草根”演出,500多场群众自导自演的“土戏”登台,合计推出新节目140多个,参演百姓达5万多人次,观众超过30万人次。每场晚会气氛热烈,观众好评如潮。
此外,一批群众文化精品在“雄镇大舞台”被挖掘。大舞台专门成立了专业演艺人员组成的专家团,帮助挖掘、打造民间文化精品和艺术骨干。如今,镇海每个村都建起了两三支专业文化队伍,后大街社区818人的“十里红妆打击乐”还载入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百姓身边的文化“火种”,被一个灵活自由的舞台点燃、释放。
B 沃土催生农村“五个一”
“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露天戏台、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化活动室、一支文体队伍”,是我区2006年起推出的农村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内容。如今,这一目标已在全区所有农村实现。
“如果把文化比喻成种子,基础设施就是培养种子的土壤。农民都讲,土壤肥沃,庄稼丰收。”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2006年,对比老城区老社区的文化格局,新农村、新社区的群文底子相当单薄,普遍缺少文化阵地设施。一些村里的文化活动仅限于走走象棋、阅读几份报纸等。农村孩子缺乏体育锻炼场地,老人妇女看不到新鲜节目。有时村里请来了演出队伍,却找不到像样的表演场地。
为改变这一局面,2006年起,全区共投入1800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所有村共建成篮球等各类球场92个,健身路径264条,露天或活动戏台52个,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44个,自然村文化活动点420个,流动图书站29个,文化活动阵地面积达到45000多平方米。
土壤肥沃了,该撒种子了。基础设施完成后,各镇(街道)文化站干部和区文化馆干部纷纷下到村里,积极出谋划策,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让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清新的文化风吹进了昔日封闭保守的村落,吹开了村民们心中的花朵。
精彩活动不断呈现:“新农村杯”三人制篮球比赛,让握惯锄头、拿惯铲头的农民,穿上像样的运动服,走进场子。规则、越位、偷懒,陌生新鲜的名词,比熟悉的麻将声、胡吹海侃更让人心动,农村社会风气得到健康、净化。
农民端起了照相机,田头风采、庄稼熟了、农活比拼等,都成了他们的拍摄对象。他们发现:越是身边的,越是艺术。“一幕幕都可以入景,我是农民,我喜欢拍摄与农村有关的一切,让别人关注农村新气象,了解当今新农民。”一名参加“百名农民摄影擂台赛”的选手如是说,他一直以为,端起照相机,是梦中的情景。如今,自己的照片也被选中成为参赛作品了。
历时三个月的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吸引了全区5个镇(街道)50支农村文艺团队、1550名文艺骨干参加,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民间艺术大会串、农民健身舞比赛,农民秧歌、腰鼓大赛等活动,点燃了群众的参与热情。送电影、送巡演、送戏剧,最偏远的村落都被融入文化热潮。一个“农”字,做活了本土群众文化。
为使先期投入的“五个一”工程发挥作用,我区建立了一套制度健全、绩效挂钩的考核评估体系。不但各村、社区要有完整的演出、队伍建设、资金使用等台账资料,还要求各级文化干部定向定点指导。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被列入各镇(街道)新农村公共服务考核内容之中,每年的演出场次、受益群众、创新内容等,公开亮相,相互评比。对绩优者进行奖励,对未完成者进行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