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督
从背靠背到面对面
去年,网民“阿拉宁波人”发帖称,镇海陈寿昌烈士公园里建成了儿童游乐场,他对此表示强烈异议。“马哥”就此帖的批示被公布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热议,最后由有关部门作出了详细解释。在一两天内,这个帖子跟帖达到8页,楼主最后站出来对“马哥”的关注表示感谢。
马卫光说,由此看出,网络监督的推进对政府行政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网民现在不仅仅满足于事后知情,而是要求事先参与决策。政府在决策前要更多地考虑民众的利益和意愿,必须关注公共决策的回应机制建设。
网络论坛不仅仅是信息的收集器。根据规定,该区职能部门对新闻网论坛上的在线回应时限为发帖后3个小时,3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意见进行反馈,最长不得超过5天。有关人员如逾期不办或者敷衍推托,根据情节,将受到效能告诫、通报批评、停职检查、免职直至辞退等责任追究。
日前,一条在“民声快递”的帖子被推高。由于几个职能部门没能在第一时间对网友反映的城区噪声污染作出调查处理,镇海区效能办介入调查。当天晚上,相关部门派出人员集聚在镇海网络问政办公室,和网友面对面进行协商。大家发现,虽然同是噪声,却有不同的管理部门:歌舞厅噪声归公安管,车辆噪声归交警管,工地噪声归城管管……
“问题不容易解决,但不等于可以置之不理,有关部门必须与网民进行及时的沟通。”区效能办负责人说,从邀请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网友见面,到网友直接参与有关部门的行政行为,网友和政府部门从虚拟到现实的“面对面”活动,如今正成为一种常态。
“为什么有些企业的烟囱冒白烟?”、“为什么晚上的空气中有臭味?”……环保问题始终是镇海人关心的问题。去年,区环保局向网民发出邀请,欢迎他们提供企业违法的线索,同时参与一系列的环保执法。此后,“网民走进城管”、“网民走进交警”、“网民走进招宝山街道”等活动轮番推出,网民成了政府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网络问政吻合了和谐社会的要求。”镇海区纪委书记鲍娴萍说,从官员触网到关注网民诉求,从官员与网民互动到部门派专人在网络上主动发言,再到现在面对面接受网民监督,公权部门最终实现与网络的“零距离”。
采访札记:在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表现出超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对社会的监督可以不作出回应;而在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中,回应不但是必须的,而且应该主动、及时。如果没有有效的回应机制,其日常工作和行为就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公共服务。
建立网络监督回应机制,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廉政、效能和作风建设,有利于减少公职人员办事拖拉、责任推诿、人浮于事等现象。
相关链接
网友建言网络问政
日前,记者走访了经常在镇海网络论坛发言的热心网友。他们就进一步推进“网络问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网友“胖胖”:也许我没有那么高尚,但正义和公道是我追求的目标。在网络论坛上,像我这样的人有很多。论坛的组织者和有关部门应该主动与我们多沟通,及时通报对网民投诉、咨询、建议的办理结果,以提高公信力。只有对网民充分的尊重,才能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实现网络论坛的和谐发展。
网友“澥浦人”:对论坛而言,要注重培植不同类型的网民群体,提供前沿思想发表机会,最大限度地容忍网民的不同口吻和不同意见,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元素。对党政机关而言,要注重在网络民意中收集普遍性问题为施政提供参考,要发布施政中遭遇的困难,寻求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对某些部门、人员“庸懒散”、“中梗阻”现象不避讳、不包庇,处理要及时公开。对网民而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避免走极端,要学会鉴别话题内容,避免介入情绪发泄类的跟帖。
网友“直言”:如今的论坛,网民发言往往批评多于表扬,党委、政府对此要扶持和宽容,要及时给予回应。眼下,一些网络发言人对政策性问题回答得很及时、齐全,对突发性事情的答复往往含混不清或避重就轻,态度还不够诚恳;对涉及环保、城管、教育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答复的内容原则性很强,却缺少深入浅出的解释;还有一些网络发言人长时间不主动发言,一发言就是文件摘登,容易引起网友的反感。
网友“四海归客”: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也有很多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不满足于在网上发表意见,而是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与党政机关有接触和交流,甚至希望参与到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党委、政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邀请网民对网上热议的事件共同进行调查,对一些矛盾纠纷共同进行调解,在活动中收获宽容和体谅,反过来也会推动网络论坛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宁波日报 罗涟浩 张如新 张 霞 张 寒 李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