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综述之二
景区门票7折,电影票8折,购买图书折上折……去年以来,北仑区群众文化消费热情被一张小小的“文化服务卡”激活了。
“文化服务卡”是北仑区推进文化全民共享、打造“海享文化”的一项惠民举措。持这张卡的会员可在加盟单位享受免费或优惠服务。目前,该区已有近3万名群众免费领到了这张“海享文化服务卡”,近百家文化服务机构加盟“文化消费服务网”。预计两至三年内会员将达到10万人,加盟单位将遍布城乡。一张公共文化“服务网”届时将真正被编织起来。
海纳百川,共建共享。北仑“海享文化”正是宁波市“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人人享受文化”这一文化发展理念的生动演绎。
让文化成果真正惠泽于民,这正是近年来宁波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投入,社会参与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案例:每逢周六,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相聚到老外滩,观赏、参与“非常庙会”、街舞大赛等各类文化活动,老外滩已经成为市民周末文化休闲的好去处。“星期六·相约老外滩”,是江北区自去年1月开始,利用老外滩独特文化优势打造的商务文化品牌工程。每周举办文化艺术、时尚发布及休闲娱乐等主题活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据统计,今年前两季度举办活动100多场,6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外国朋友1500余人次。在“相约老外滩”活动的吸引下,已有20余家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入驻老外滩,走上了以文促商、以商辅文的发展之路。
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真正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应该更多地把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职能集中到发展公益性文化方面,真正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宁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惠民性质:11个县(市)区都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所有乡镇(街道)均设有文化站,127个乡镇(街道)建成达标综合文化站,占乡镇(街道)总数的86%,其中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102个;全市95%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文化宫1390个,约占行政村总数的54%。
目前宁波公共文化设施已经覆盖城乡,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初步建成。
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公共文化设施、产品、人才等跨区域合理流动,向农村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为发展农村、偏远地区的文化创造条件。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关键看基层、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宁波把建设的重心向农村、向基层倾斜,正是体现了在这方面的强烈自觉。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乡镇、行政村以及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彩虹行动”工程,募集资金612万元,采购电视机12257台,解决了全市12000多户农村困难家庭看电视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截至2009年底,共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近10万场,演出戏剧4000多场,受惠群众千余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建成示范点150家。
政府投入推动了社会参与。而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5年开始实施的宁波市政府实事工程“千场戏剧进农村”,对送戏下乡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
“千场戏剧进农村”量大面广,单靠国办剧团,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实事工程要真正惠民,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建立长效机制。
2007年,参与“千场戏剧进农村”演出的剧团和剧目向全社会公开招标,一批外地剧团和民办性质的剧团进入政府采购行列。民间剧团的加入丰富了广大农村的演出市场,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至2009年底,“千场戏剧进农村”共为农民群众演出戏剧4000多场,市、县两级财政补助1400多万元,受惠群众近15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