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我们关注“特殊使命”
宁波援建青川,是特殊的使命,是光荣的使命。本报对特殊使命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关注。历时两年多来,无论是震后满目疮痍的废墟,还是漫天扬尘的建筑工地,亦或是建成后崭新漂亮的新城区,本报先后派出16名记者、近30人次,深入青川一线采访报道宁波援建工作,刊发相关报道300多篇,为光荣使命书写下历史的见证。今天,当援建队伍回家之时,我们一起感怀那段充满艰辛、让人动容的岁月。
2009年4月,我随市党政代表团到青川学习考察。当时,看过援建队伍的工作和生活,我写了一篇通讯《生活很艰苦,工作很伟大》。现在,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一句——“精神很宝贵”。
——宁波日报工交部主任邓少华
震后7次入川采访,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在那里,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叫作援建的行动、一腔充满感恩的真情。在那里,铁血的宁波汉子泪汗无悔,用“心”托起新青川的美丽家园。
——时任宁波日报工交部副主任、现鄞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郭靖
赴青川采访,是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这个伤痕累累的川北小县城,在宁波援建人员的帮助下重建。一个个援建项目,凝聚着宁波援建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传递着千里之外的宁波人民的大爱。——宁波日报工交部副主任朱宇
震后青川,满目疮痍。听说我们从宁波来,仍住在帐篷里的青川人眼中总会透出几丝温暖。“这里有很多宁波人,说话心直口快,走路风风火火,办事干净利落。”他们在横幅上写着:宁波的亲人,你们辛苦了!
——宁波日报地方新闻部副主任罗涟浩
我两年内两次踏入青川,一次是援建之初,一次是基本建成后。初见青川,仿佛一切显得沧桑,二次入青川时已是一派新景象,满眼新风景。我不禁感叹宁波援建者与青川人民的伟大力量。
——宁波日报政法科教部副主任龚哲明
2008年11月,我随同市党政代表团赴青川采访。灾后援建工作可谓苦、难、险、重。灾区人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感动,宁波人民无私奉献、克难攻坚的好作风令人钦佩。
——宁波日报政法科教部副主任卢磊
宁波援建期间,我7次入川,每次都深切感受到灾区的巨大变化。我用镜头记录下了援建的点点滴滴,更被宁波援建队伍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优良作风、建设成就真为宁波人挣面子!——宁波日报摄影记者胡建华
2008年8月,我与50多名援建干部一起奔赴青川,与青川就此结缘。此后又两度入川,见到了青川的夏天、冬天和春天。金秋时节,青川从废墟上崛起,迈向新生。祝愿青川越来越美好。
——宁波日报记者冯瑄
2008年9月,我有幸赴青川采访“甬川携手·万人助学”活动。一笔笔捐款的发放,让青川受灾学生和家长近距离感受了宁波人的爱心,树立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宁波日报记者王量迪
2008年8月,我赴青川采访。当时青川余震频发,简易板房里闷热难挡,宁波首批卫生援建队坚守岗位,不畏艰险赴各地治病救人。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让我感受到宁波与青川血脉紧紧相连!——宁波日报记者蒋炜宁
去年9月,有幸去青川采访。当时,经过一年多的恢复重建,劫后余生的人们已开始正常的生活,瓦砾小学教室内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如今,美丽的新青川,希望花开,幸福重来。
——宁波日报记者秦羽
我是今年春天去的青川。援建故事听了很多,身临其境后,才知道“蜀道难”对于援建之难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还有支教队伍为灾区孩子带去的山谷歌声,让我一生难忘。
——宁波日报记者周骥
在援建队伍告别青川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这里。青川人民质朴的感谢,挥泪的双手,难舍的眼神,不肯停歇的送行脚步……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两年多来援建队伍创建了怎样的功绩。——宁波日报记者包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