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民生为先,务实为重,利民为大。援建项目不是形象工程,不是面子工程,宁可把钱花在“看不到”、“不起眼”的地方,也绝不为了“好看”而乱花一分钱。
云遮雾绕,举步登天。海拔1300多米的青川县茶坝乡范家山社村,人称“云端上的村庄”。2009年6月4日,村民雍如堂在庆祝范家山社成为全乡第一个喝上自来水的村庄的仪式上,亲手将第一碗清水献给了援建队员。鞭炮燃响,村民欢舞,乡党委书记李忠芹在乡政府门口写下:滴滴自来水,浓浓宁波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2月1日《万里江山万里情——全国各地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建设纪实》
汶川地震灾区,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加上地震的损毁,使得灾后重建困难重重。但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让建设者们创造了奇迹。党员干部忘我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重建家园的中流砥柱。
海拔1000米的山顶上,灰白色的3层教学楼笑傲群峰。人们难以想象,这座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青川县茶坝乡9年制学校所需建材,是靠宁波援建者多次“摆渡”运上来的。每逢大雨,泥石流冲毁道路,大车开不上山,援建者就只能在塌方地点两头倒运建材,用小车推、肩膀扛,最艰难的时候,一车建材要靠人和车“摆渡”四五次才能运到工地。没有电,他们从宁波运来3台发电机。没有水,他们自己接管道。50多位来自宁波的援建者,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终于使得这所学校在2009年9月1日如期开学。
如果说,抗震救灾时期的英雄壮举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那么灾后重建这一伟大历程,使这一精神又丰富了新的内涵。
——摘编自新华社2010年5月11日《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启示录》
高度评价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
宁波的援建工作干得很漂亮!浙江援建队伍在对口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贯彻科学援建的指导思想,突出规划先行、突出改善民生、突出产业援建,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川县城建设,原来我是最担心的,但是现在看来很放心,宁波的援建工作干得很好!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
宁波与四川虽然相隔甚远,但在地震灾情发生后,宁波人民始终牵挂着灾区人民,给予灾区有力支援,特别是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援建工作,赢得了灾区人民的充分信任。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做得很好,干得很漂亮!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
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浙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四川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期盼所在。浙江援建看宁波,宁波援建看县城,你们将县城建设好了,浙江的一半任务也就完成了。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
地震发生后不久,宁波第一个提出了对口援建的建议,这给我们开展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增强了信心。在青川县城的建设批复晚、困难特别大的情况下,宁波市援建指挥部赶上来了,创造了奇迹,新县城拔地而起,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
全体援建工作人员带着全市人民的关心,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全力以赴,埋头苦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预期目标,干出了一流业绩。宁波的援建工作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进展顺利,令人欣慰,令人振奋。
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
宁波援建队伍到青川以后,不负重托,克服种种困难,奋力支援重建,得到当地百姓的充分赞扬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展示了宁波文明城市风采。援建队伍经受住了困难的考验,培养锻炼了顽强的作风,提高了干部素质,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浙江省援建指挥部:
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最出色的是宁波。
四川广元市副市长、青川县委书记吴连奇:
宁波援建指挥部任务最艰巨、团队最优秀、作风最务实、成效最明显。宁波援建大大推动了青川的经济发展,为青川创造了发展条件;带来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展示了宁波援建队伍的扎实作风,其示范作用对青川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文字整理 周骥 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