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五
项次不合格率为1.97%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较小
在40914批次检验中,共检测了316326个项目,其中有6217项次不合格,项次合格率达98.03%。下图表明,造成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指标超出限量要求,占不合格项次总数的45.1%;食品添加剂违标的占26.5%;蛋白质、过氧化值、冷冻实验、脂肪酸组成、维生素、蔗糖、水分等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项次共占全部不合格项次的10.8%;标签占6.2%;重金属污染占4.0%;农药残留占3.2%;兽药残留不合格项次共占1.5%;非食用物质与天然污染物不合格项次各占1%。
从危害因子分析可知,造成我市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与酵母计数等普通微生物指标超标,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等致病菌则全部检验合格,另外黄曲霉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未检出或个别检出。
食品添加剂超标的原因中,亚硫酸盐项目不合格率最高,其次为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增白剂),亚硝酸盐、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等也都有少量检出,亚硫酸盐(以二氧化硫计)超标品种主要是话梅等蜜饯果脯类食品。虽然抽检食品中不合格食品添加剂项目较多,但各项目的超标程度较轻微,未发现严重不合格现象。
总体表明,我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较小。2009年全年食物中毒报告发病率0.33/10万,全年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中毒事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放心度达到95%,比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高出11.3、0.3、0.9个百分点,公众感受和抽检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数据六
建立国内第一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
绘制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
所有这些数据还被输入了我市开发的国内首个全面应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统计分析、安全预警、广覆盖等原来检验检测系统所无法实现的特点。
原先每一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检测数据格式,相互之间无法通用。有了共享系统后,无论是农业、工商、质监还是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监测数据,都能在系统中转换成统一格式。
打开宁波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同时还可以查看到包括生猪、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品、食用油、乳品、牛肉、家禽、蛋品、大米等十类食品的购销路线图。“购销路线图”基本内容包括产品、数量、产地、供应商、运输方式、销售渠道等,在此基础上,从批发到零售实行索证索票和一票通行制度,政府和消费者能清晰了解购买食品的产地、供应商等信息,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可以实行有效追溯,通过检验和行政处理,对各地食品进行评价,促进源头安全生产,也能使得全国优质食品资源为我市消费者所用。
以生猪为例,宁波城区年生猪消费总量为110万头左右,其中55%来自河南。比如你想知道来自河南生猪的质量,只要点击报告查询中心,选择生产单位区域,输入产品类别条件(河南生猪),那么,所有从河南输入宁波的生猪安全检验检测报告就会清晰地显示在同一页面上。
而这次食品安全报告中,可以发现大宗食品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食品,以猪肉为例:我市猪肉合格率连续五年持续上升,瘦肉精检出率极低(4/2759),宁波地产生猪抽检全部合格;而占80%来源于市外的生猪也基本合格,说明我市绘制“购销路线图”、加大抽检和处理力度等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消费安全提示
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专家提醒消费者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以便做到理性消费,主动防范或降低风险。
一要增强饮食安全意识。食品安全不可能实现零风险,现阶段,来自自然的和人为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能完全避免;食品量大面广,生产、流通环节复杂,因此消费者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识别能力,便于自我保护。
二要选择规范的经营单位选购食品和就餐。食品经营和餐饮主体必须达到设定的标准,政府才发给许可证,采购食品和餐饮消费要选择有许可证的经营者,既能保证质量,也有利于质量担保和追溯。
三要养成查看食品标签标识的习惯。特别是要注意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及保质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食品;不购买、不存放、不食用超过保质期和标签不规范的食品。
四要注意保留采购票证。采购食品、用餐后应索要发票等有效凭证。一旦消费造成危害时,能尽快追溯到责任方,既有利于维护消费权益,也有利于预防危害的续发。
五要注意科学存放食品。采购的需要冷藏的食品或餐后剩余食品要及时放入冰箱保存,开瓶拆封食品最好一次性食用完;鲜奶要及时放入冰箱或及时食用;豆制品等易感染细菌的食品一般不要生食;食品存放应远离有毒有害物品。
六要拒绝食用有害食品。不吃来源不明的食品,不吃死因不明的动物食品,不吃国家禁止食用的“食物”(如河豚鱼、织纹螺等),慎食不认识的食物(如自采的蘑菇、野菜)。
七要提高对假劣食品的识别能力。多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和有关法规,多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饮食安全警示,在消费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选择和食用食品的规律;要及时举报假劣食品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