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支教日记的力量
要说桥的故事,还得先说日记的故事。2009年12月初,整整一年前,一篇浸润感情的支教日记出现在了某论坛上。
日记是土生土长的宁波姑娘严意娜写的,冒着大西北摄氏零下15度的低温,一个个字码出来的。她是宁波一家外资公司的职员,因为这家公司有帮扶西部的爱心计划,她在“过五关斩六将”后争取到了去甘肃支教三个月的机会,于是也就有了这篇长长的支教日记。
“没来甘肃之前,我并不认为支教会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总认为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自己也能吃苦,能行的。”如今严意娜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自己怀着满腔热血,心想哪里会有事情能难倒她。
黄土高坡上的艰苦生活确实没有难倒她,但走百里难见一棵树的生活环境,犹如老人额头皱纹般的深沟险壑,北风一吹滴水成冰的气候,让她一次次看着学校里露着脚趾、穿着单衣的孩子们偷偷抹泪,心中默念着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过得更好些。
一半是感慨,一半是希望,严意娜向家乡的论坛发出了3000多字、100多张照片的支教日记,字里行间写的是黄土高坡的风情和严酷,学校孩子们的好学和艰苦。
大部分人都知道支教,但真正如同严意娜一般去实践的却万中无一。看着严意娜的亲身体验,看着甘肃孩子们艰苦读书,网友们感动了。跟帖表扬、号召募捐成了网友们的集体行动。与此同时,本报记者也为严意娜的经历所感动,最早报道了这位80后宁波女孩的支教经历。
“请给我发短信好么,我的喉咙已经发不出声音了。”记者当时连线严意娜的时候,她哭了。因为宁波这边咨询情况的市民太多,严意娜的电话成了热线。除了解答咨询、收取爱心物资,她还要保证孩子们的课。
很快,由本报和严意娜共同进行的“温暖冬衣”活动,募集到110多包、4000多公斤的爱心物资发往甘肃,宏伟学区15所中小学的1000多名学生,每个人都分到2-3件衣服,几双鞋袜。
本来她只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但这篇支教日记,这场“温暖冬衣”活动让她感受到市民的爱心,觉察到了慈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