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万事民为先 “十一五”宁波出色作答民生大考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12-09 10:28:57

  宁波日报记者 邓少华 周骥

  民生无小事,万事民为先。

  2006到2010的这五年,宁波出色作答民生大考。

  从“解难创优”急民需、纾民困,到“六大工程”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宁波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一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画卷在四明大地徐徐展开。

  民生为贵促和谐

  11月中旬,我市发放今年第三笔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全年累计发放1700多万元,近9万人受益;

  11月24日,宁波再挥住房保障大手笔,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余套公租房和经适房动工建设;

  12月2日,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开工,这家全市最先进的示范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将在两年后亮相……

  “十一五”收官之际,宁波改善民生的步伐紧锣密鼓。而这种改善民生的“加速”,缘于新的执政理念。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早在2003年就已超过3000美元。

  老百姓口袋鼓起来了,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群众的牢骚却越来越多了——“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坊间如此形容。

  探究原因,不难发现其中的缘由: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建设滞后,群众物质之外的需求未能及时得到满足。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们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从宁波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先后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后,人们的需求走向高层次,这包括追求环境的安全、社会的公平,等等。

  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这个阶段,如果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拉美国家就出现了后一种局面,被称为“拉美现象”。

  “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许多新问题和矛盾比全国其他地方早遇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走出经济发展中见物不见人的误区,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由此确立。2006年12月,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天地之间,莫贵于民。宁波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政绩”,开启了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新时代。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