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沟通的不仅仅是路网
说到五路四桥的建设,郑世海说得最多的是“以人为本”。他介绍说,五路四桥工程项目遍布于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等6个行政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面积4090亩,拆迁面积52万平方米,总体规模庞大,涉及事物繁杂。“当时,在中心城区施工,如何保证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干扰,如何让新建道路桥梁与城市环境和历史文化充分融合并相得益彰。这些都是摆在建设者面前必须破解的难题。”
沟通首先在人与人之间进行
“工程沿线的被拆迁群众和被征地农民是否理解和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将直接影响工作的成败。”郑世海说,在实际工作中,正是因为拆迁政策的落实到位,拆迁工作人员细致耐心的讲解,修路建桥实现的切实利益,终于换得沿途百姓的支持和理解,拆迁工作的有序推进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城市中施工,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减少对现有交通的影响和周边百姓生活的影响。“比如说,外滩大桥工程处于市中心区域—三江口附近,周边环境复杂。为避免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施工单位夜间尽量不施工,将施工中噪声大的工作安排到白天,同时还严格督察施工单位做好现场施工防范工作,防止灰尘飘散,做到文明施工。”郑世海说,这样的做法在五路四桥工程中是很普遍的。
沟通还在人与道路桥梁间进行
在建设中,建设者还努力沟通人与桥梁之间的联系。湾头大桥为宁波市首座全钢结构桥梁,招标工作无同类工程做参考,通过向国内同类型工程学习借鉴经验,邀请国内知名工程咨询机构做招标代理等形式成功完成了对湾头大桥工程施工、钢结构加工制造、施工监测等8项内容的招标工作。“这也为之后明州、外滩、青林湾大桥招标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座跨江大桥全部采用了健康监测系统。“我们通过在桥梁各主要构件的关键部位布置高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桥梁的动态数据,大桥一旦有‘风吹草动’——比如因车辆超载超限或因撞击等外力作用,导致桥面、索杆等结构受力发生异常等,设在桥梁现场的数据采集工作站就会根据预设指标,发出橙色或红色预警。”郑世海说,这时,坐在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就可以立即发现,并及时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