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朱晓枫(右)和母亲在上海的合影。记者 王鹏 翻拍
只能抱着照片回忆妈妈的温暖
朱晓枫女士是朱枫与第一任丈夫陈绶卿(又名陈傅良,沈阳兵工厂下属炮厂总工程师)的孩子,出生于1930年。陈绶卿1932年去世。是南京军区后勤部离休干部,是位专家级内科医生。现在也是满头白发,但说话思路非常清晰,还带着明显的宁波口音。
朱晓枫对家乡镇海的印象很深,跟着妈妈在朱家花园里住了7年。“我每每跑到海边,看船来了没有,船来了,妈妈就来了。”
朱晓枫回忆说,1937年,七七事变后,朱枫抛弃了富贵优裕的生活,走出家门,加入了抗日救亡的行列。于是,朱枫几乎走遍了大半个南中国,朱晓枫9岁时被朱枫送进了“台湾抗日义勇队”属下的少年团“台少团”,14岁就加入了共产党。
“我比妈妈还早一年入党呢!”回忆到这里,朱晓枫不无自豪地说。
抗战胜利不久,1946年2月,“台湾抗日义勇队”解散了。朱晓枫时年16岁,从台湾回到大陆上海,与母亲、弟弟共同在上海淡水街生活了3个月。
“妈妈每天都很忙,有时还带着我去上班。不过,有一次,我在街上遇到了‘台少团’的指导员,把他带回家里来做客,妈妈知道后,很严厉地告诉我,以后不准带陌生人来家里。其实互相都知道,就是不点破。”朱晓枫回忆说。
1946年5月,朱枫送女儿到吴淞口登船去了解放区,就读华中建大医疗系,母亲给了她一把金锁片说:“到了那边,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如果没钱用,就刮一点金子下来,能换钱。”朱晓枫说,当时妈妈也说会马上回来看她的。
解放战争爆发后,朱晓枫便与妈妈失去了书信联系。直到1949年时,她收到了妈妈从香港寄来的照片——在山顶上,妈妈穿着袍子,微笑着站在那儿。
朱晓枫做梦也想不到,1950年,妈妈就被害了。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她只能在母亲留下的少数书信与几张照片里回忆母亲的温存。让她痛苦的是,清明节里想为母亲扫墓,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