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离开亲人、告别朋友,来到艰苦的西部;他们带着领导的嘱托,家人的期望,深入一线;他们不怕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只为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在镇海,有这么一批教师,他们为了能让西部贫穷的学生也能受到好的教育,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他们以勇于进取、吃苦耐劳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张兆虎:抓住最后一次机会
2000年,镇海区决定派教师前往贵州支教。
张兆虎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打定主意,一定要争取首批支教的机会。当时,教育局要求支教的老师年龄在50岁以下。“2000年时我已经50岁了,不过生日还没过,我心里很明白,这次不去,以后再也没机会了。”为了能顺利前往普安支教,张兆虎多次去领导处提申请。2000年8月,张兆虎在满50岁的前两个月,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贵州普安县的土地。
黔西南州普安县是有名的贫困县,缺水、少粮,当地很多村民都是用破草帘子作房顶,炉灶猪舍混为一房。去普安县城时,短短两小时路程,硬是走了一天才到达。张兆虎到普安后,被安排住进了县委大院,虽说是当时的最高级待遇,却也仅是一张床和一个小写字台而已。屋子里没有卫生间,晚上去趟厕所来回得走200多米路。“吃这点苦不算什么,我来这不就是为了干点实事么。”
为了摸清普安县的教育水平,安顿好后,张兆虎马不停蹄地开始进行调研,他前后跑遍了14个乡镇,考察了50多所中小学校,眼前的一幕幕让张兆虎十分震惊。除了县城的几所中学条件稍微好点外,一些乡村的小学根本算不上是学校,校舍早已破旧不堪,没有操场、没有运动器材,甚至连一块完整的黑板都很难见到。罐子镇有一所学校,孩子们多年在四处漏风的旧校舍中凑合着上课,泥巴糊的土砖墙,水泥条搭的桌凳,坐在后排的孩子很难看清黑板上的字。几个班20几个孩子都挤在大通间里,一个孩子读书,全“校”都听得见。
“孩子们需要一所好的学校,才能读好书。”看着眼前的情景,张兆虎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善就学环境。他四处奔走,实地考察,与当地政府部门协商,选定了两所学校,一所是泥堡中学,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有着深远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还有一所选在风景秀丽的地瓜镇坪地小学,为以前的国民党政府所建,目前早已破旧不堪。在我区两位企业家的资助下,不久后,这两所学校将有两幢“镇海教学楼”拔地而起。
除了实地走访察看各乡镇学校的实际情况外,每到一处,张兆虎都会仔细地听当地老师上课,指出不足的地方,有时也会自己上课,跟当地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听说镇海来的张老师要上公开课,很多当地的教师不惜走几个小时的路前来听课,一间不大的教室往往被挤得水泄不通,相关部门还将他的示范课全程录像,多次在普安县电视台向全县人民播放。
现在,镇海中学每年都会接收一批来自普安的学生在该校学习,从2001年开始从未间断过,而为这事牵线搭桥的“红娘”,便是张兆虎。张兆虎支教回来后,促成了普安一中和镇海中学结对,镇海中学每年义务为普安一中培养部分学生,3年求学期间,一切费用由镇中负担,3年后回普安参加高考。第一批来镇海培养的学生高考成绩揭晓后,整个普安县轰动了,清华、北大、同济等5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纷至沓来,这在普安的教育史上史无前例,他们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张兆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