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镇海
镇海区教师支教故事:为“希望工程”增砖添瓦
稿源: 镇海新闻网  | 2011-03-14 11:14:50

刘凤亭下乡时看到的贫穷的家

刘凤亭在上美术课

  刘凤亭:一次终身难忘经历

  这是一次将会终身印刻在我脑海里的难忘经历,说起当年的支教生活,蛟川书院美术教师刘凤亭这样形容。

  2004年,当区教育局再次号召教师前往黔西南州普安县开展支教活动时,刘凤亭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说起支教的目的,刘凤亭玩笑似地说了句:“经历特殊嘛。”但在他的言谈中,总能流露出支援西部教育的信念。

  当年的2月初,刘凤亭踏上了为时一学期的支教旅程。“那里的交通实在太差了,几乎没有一条平直的路,就算是在县城,也是一路颠簸。”他告诉记者,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在普安整整用了一天才到达。到达普安后,刘凤亭被安排在普安三中教美术,正式投入教学后,他才感受到西部和东部沿海教育的差异。在普安,县城的几所中学已算是当地硬件设施和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但每所学校却找不出一个专职的美术教师,这类课程往往都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教学方式也仅仅是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老师上面画一幅图,学生临摹。“他们根本没有所谓的美术欣赏之类的课程,因为老师也不专业。”刘凤亭说,因为自己是国画专业毕业,他给学生上了几堂国画入门课,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新奇。

  在普安三中开展了两个月的教学活动后,刘凤亭和同行的另一名老师商量后决定送课下乡,到普安偏僻的山村学校去看看,“尽管出发前已经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可亲眼所见的一幕幕还是把我们惊呆了。”他们所到的白沙乡是有名的贫困乡,一半以上的村子没有通电,村民们住的房子在常人眼里根本算不上房子,稀疏的玉米杆加木条支撑起来,糊上泥土便是墙,屋顶没有瓦片,用一些晒干的草简单地铺在上面,整个屋子四处漏风,风雨飘摇。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住所,刘凤亭便睡在农民堆放杂物的仓库里,没有床,在地上随意铺层稻草便倒下睡觉了。“那里常年干旱,水是非常稀缺的,连喝的水都没有,更不用说是洗了。”刘凤亭说,刚下乡时,看到一些村民喝着坑里长满虫子的水一阵恶心,后来也习惯了。下乡期间几乎不怎么洗脸,因为没水。

  刘凤亭所到的是白沙乡中心小学,虽然称呼为小学,但整个学校只有一个班级,一名老师,不同年级的学生全部凑在一起。学生们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主,不少人还听不懂汉语,身为美术老师的刘凤亭干起了“兼职”,教孩子们认字。“从‘上’‘下’‘左’‘右’开始教起,有些学生还听不懂,就由懂点汉语者帮着翻译解释。”

  普安农村的生活条件恶劣,超乎了他们的想象,但村民们的热情,让刘凤亭一直感动着。在偏僻的农村,根本找不到一家可以吃饭的饭馆,刘凤亭的食宿,都是在村民家解决的,当地人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有时偷偷塞点钱给村民当做补贴。有一次,刘凤亭在莲花山村的一户村民家吃饭,他们家最值钱的财产就是家养的6只乌骨鸡。见刘凤亭的到来,村民悄悄地把一只鸡杀了。“当鸡煮好端上来的时候,我顿时觉得手足无措。”刘凤亭说,那餐饭他吃得特别难受,临走前,他悄悄地塞给村民100元钱。

  转眼间,支教的那段经历已过去了6年,在刘凤亭的电脑上,珍藏了很多当时的照片,对他来说,那是一笔财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