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走书由盛而衰 还能“走”多久?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4-01 10:49:43

培养年轻的走书艺人是当务之急

活跃在舞台上的走书演员

收集整理的部分走书资料

  今年春节期间,鄞州区咸祥镇咸四村、西宅村各组织了两档走书节目,分别由沈健丽、钱志华夫妻表演宁波走书《大明八巧珠》,张晓琴、朱甲华表演蛟川走书《飞龙传》,周边的村民每天下午、晚上都可欣赏到这些传统艺术的精彩演绎。

  由于走书艺人年龄老化,传承乏人,在宁波,无论城乡,都已难得听到宁波走书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红极一时的宁波走书还能“走”多久?

  宁波走书源远流长

  据《宁波曲艺志》记载,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诞生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据传,走书最早系从上虞流入,当时曾有几个佃工,在农作中你唱我和,自娱自乐,借以消除疲劳。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农闲时凑拢几个人到晒场、堂前演唱,也有人逢年过节靠演出来挣“外快”。宁波走书在唱腔上吸收了绍兴莲花曲调,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也引进了不少曲调,以月琴等乐器伴奏。

  “一桌一椅一堂木,一人一口一折扇,无限风情在其中”。表演宁波走书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台上设半桌一张,演员与乐手(或乐队)分坐桌子两旁。演员除了坐唱,也经常在台上走动,有较大的表演空间,“走书”之名也由此而来。其走动表演的形式,与大部分评书表演相似,集“说、唱、演、噱”于一体。

  目前还在上演的走书主要包括宁波走书和蛟川走书两种。在舞台形式上,宁波走书左位为演员,右位为伴奏员;若两人对唱时,则左位为主,右位为辅。蛟川走书则相反,演员在右,伴奏员在左。据多位宁波走书艺人介绍,这是因为传统的蛟川走书表演中,扬琴必不可少,音乐比较华丽,因此也相对较推崇伴奏师。其他的伴奏乐器有四弦、三弦、二胡、琵琶等,基本相同。这两种走书地域接近,艺人演唱交流机会较多,书目大同小异,音乐也逐渐靠近。

  宁波走书的传统书目主要为长篇历史、侠义大书,例如《杨家将》、《包公案》等。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市及下属各县(市)区也曾组织创作过适应时代的新书。

  几年前,宁波走书作为优秀的地方曲艺之一,成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初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走书市场在农村

  宁波走书之所以曾经盛行一时,除了语言贴近生活这个重要因素以外,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它对历史、侠义小说的演绎,也是城乡平民接受知识、文化的一种良好渠道,在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的农村,更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走书和其他曲艺品种一样,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急剧萎缩。目前,宁波走书的演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不定期汇演。这种演出一般不对外开放,只限于相关文艺工作者观摩交流,每位艺人的上场时间较短。由于文化部门只挑选优秀演员参加此类活动,演员们视之为荣誉,并不计较报酬。

  二、现代传媒中的播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波电台播出过四明南词、宁波走书等传统曲艺。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鄞州电台每晚7时都播出宁波走书,播出内容大多为老一辈艺人的录音。鄞州电视台则每晚播出30分钟的“电视书场”,内容为现役专业艺人的演出。据介绍,该节目曾停播过一段时间,但应观众要求,又重开了。这类在电台、电视台上的演出,报酬按实际演出时间,即录音、录像时间来计算。

  三、市营书场的公益性演出。曾经红火的民营茶馆式书场,已经不复存在。目前,市区的专业书场仅剩文化部门扶持的民乐剧场,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城隍庙。该剧场除了农历大年初一外,几乎每天都有传统曲艺的演出,但上演的多为江苏、上海一带的弹词、评话。宁波走书的演出平均一年仅两三场(一般一场书的演出时间为15天左右)。据剧场工作人员介绍,剧场大多邀请吴方言地区的外地演员,以增进文化交流。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宁波地区的演出酬金相对较高,走书艺人在市区书场的演出公益性较强,因此演出的场次相对较少。

  四、营业性演出。目前在宁波老城区及鄞州区,还活跃着一些以唱书为主要收入的走书艺人。他们一年平均有10个月都在宁波近郊及乡村演出。同时,也有舟山的艺人来宁波演出。

  所以,从宁波走书的演出情况来看,走书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农村地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