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走书由盛而衰 还能“走”多久?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4-01 10:49:43

  延伸阅读

  活跃在舞台上的走书艺人

  【沈健丽、钱志华】

  沈健丽为宁波走书的代表,被认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她操琴伴奏的是钱志华,俩人为夫妇。沈健丽,1950年出生,原籍宁波慈溪。钱志华,原籍东钱湖,夫妻二人为固定搭档。据沈健丽介绍,她10岁时进入金华越剧团,剧团解散后参加过文艺宣传队,1975年转行拜宁波走书艺人邱伯扬为师,开始唱宁波走书,1990年又曾拜评话演员陈步洲为师,因此具有很强的戏曲演唱及说话表演的功底。他们夫妇及女儿表演的走书于2007在鄞州电视台的电视书场上播出时,创造了传统曲艺类节目的高收视率,他们的表演现在还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而沈氏夫妇的主要演出活动还是在乡村市场,除了夏季(阳历7月、8月)进行休养调整外,每年有10个月以上在各地演出,以城区周边及鄞州区、北仑区的乡下为主,还到过舟山、黄岩等地。沉健丽的现场表演给人的印象是唱腔以传统的走书曲调为主,偶尔有越剧曲调出现,而动作、表情丰富。每次表演,观众人数远远超过所设席位,连院子里都坐了许多人,舞台周边更是挤得满满的。

  沈健丽夫妻表演的《四明红叶》,反映的是李敏烈士的事迹,由全国曲协出资,已拍成DVD。

  【闻海平】

  宁波走书演员,1962年出生,家住鄞州区古林镇辰蛟村。闻海平从小喜欢听书,曾观摩宁波走书艺人汪志杰等前辈的演出,边学边登台演出,19岁时正式拜郭鹏飞(已故)为师,从此走上专业演出的道路。闻海平的主要搭档为琴师万国春,但也有到某个地方演出时,找当地乐师伴奏的情形。闻海平的演出时间、收入与沈氏夫妇相似,所不同的是演出地点,以宁波老城区周边及鄞州区为主,一般不去北仑地区。

  闻海平的现场表演走动幅度大,尤其善于打斗动作,并经常模仿各地方言。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其唱腔基本以走书的传统曲调为主,但采用了不少外地小调、曲艺的音乐,如有《春调(孟姜女调)》、《紫竹调》等多种江南小调。

  闻海平的表演也曾在电视台播出,宁波电视台的方言节目中还以《宁波走书留守人》为题,制作专题介绍他的事迹。

  【万国春】

  伴奏人员,演奏四弦胡琴。66岁,出生于鄞县樟村,现居住于鄞州区石碶镇。万国春从小爱好地方曲艺,跟多位民间艺人学习各种传统乐器。1965年万国春进入当时的鄞县曲艺队,对宁波地方曲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开始上台表演。曲艺队一度解散,但万国春凭着对曲艺的热情,重新组织起来,开始宁波走书音乐的教学与交流。可惜,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由于低薪,曲艺队不久又解散了。

  目前万国春已经退休,主要和闻海平搭档,在宁波各地继续登台演出。同时,他也在宁波老年大学开设课程,教授宁波地区传统曲艺的音乐。

  如今,像万国春那样,主要从事曲艺活动的伴奏人员已经不多了。据调查,大部分的伴奏人员都是自学成才,另有其他行业的工作,只有在有机会时才临时与唱书人搭档。如鄞州区咸祥镇的朱甲华,男性,48岁,经营一家点心店,平时通过反复听老艺人留下的录音来练习胡琴的演奏,在有些唱书演员需要伴奏时就去合作。另有居住在塘溪镇洪岙村的林亚波,视力有缺陷,年轻时以伴奏走书为主要收入,现在经营盲人按摩院,演出繁忙季节则参加伴奏。

  专家点评

  宁波走书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曲艺

  宁波地方曲艺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曲艺在宁波很有可能是地方文化文野分流的产物。曲艺是老百姓的艺术,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和爱听的故事。宁波当时的民谚说,“南词唱华堂,走书下农庄,评书进茶坊”就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分野的特点。从串客到甬剧,反映了宁波曲艺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发展最成熟的形式莫过于走书,这种融说唱表演于一体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节庆农闲在一个村子里可以连续唱七天七夜,有时一位好艺人可能在一个场子里唱上一个月,除了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外,另一个原因是它的表演班子人少,只有两个人,可以轮流在各家各户吃“派饭”,这很适宜于在农村“生根落脚”,而且艺人也因此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亲情,他们互相需要,互相欣赏。当然,宁波走书、蛟川走书、余姚雀冬冬等,同时也都依据着自己作为地方艺术的地域特点完成着各自的艺术发展轨迹。

  (周时奋《宁波曲艺志序》)

  宁波日报记者朱军备 通讯员施凯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