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让城市更平安 让生活更和谐——宁波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一年间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7-15 07:00:43

  “1+X”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政策,让新宁波人在第二故乡感受到浓浓暖意;换灯泡、请钟点工,拨个电话,81890加盟企业就会派员上门服务;有点小纠纷,社区娘家人和邻里和事老不请自来……我市不仅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81890公共服务平台、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矛盾纠纷联合调解等一批社会管理创新品牌,也让生活在四明大地上的新老宁波人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城市更平安,生活更和谐。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我市更早地遭遇那些伴随经济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去年,宁波先后被列入全省、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近一年来,我市着力突破重点难点,积极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稳定剂”。

  社会管理创新首先是理念更新——政府从有所为走向有所不为,各部门从管理走向服务,参与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良性互动。

  突破体制引领创新

  基层的公共安全是社会管理的难点所在。虽说全市152个乡镇(街道)基本挂上了安监站牌子,但单独设立的不超过60%,专职人员少且流动频繁;而临港工业发达的宁波就有30多万家规模以下小型企业。公共安全的管理范围有多大,该谁来管、怎么管,是一道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

  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认为要破解基层安全监管难题,必须要突破体制来引领。很快,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的通知》,在体制上实现三大突破——公共安全监管机构向乡镇延伸;不仅监管辖区内企业安全,同时承担环境保护、特种设备、食品药品、消防、道路交通等领域安全综合监管;公共安全管理网络触角伸向行政村、企事业单位,拉起一支安全协管员队伍。

  至今年4月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中,将近80%的安监站单独运作,作为一个个节点构筑起全市多层次、全覆盖的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

  公共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为全市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防线。

  “数顶大盖帽管不好一个小摊贩”,曾是中国城市管理的真实写照。善于创新的宁波人构建起了基层联动执法平台——成立街道综合(联合)执法组,由城管、公安、交警、工商和卫生等5个常驻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承担辖区内各类违法违章行动的执法职能,赋予全权、全时、全管和全责。目前,海曙、江东两区综合(联合)执法工作全部下移至各街道;慈城镇建立卫星城市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城市管理、文化市场和土地执法等执法权。

  自此,城市管理由原先的单兵作战到联动出击,由集中整治转为常态管理,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出击,有效地解决了原先城市管理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

  城管体制创新还带来了一个可喜的衍生产品——公共参与城市管理日趋广泛。眼下,全市共有城市义工29000多人,建立了10个县(市)区城管义工办事处、37个街道服务点和262个社区联络站。这些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辅助力量,在公众加强社会自律和构建城市管理共建共管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制突破,给宁波的社会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