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提升核心竞争力——破解产业结构调整之难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8-01 07:04:53

  各方声音

  别让转型卡在人才关

  企业转型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这些年我们对公司所有高管进行了EMBA培训。当然培训这一块,区里有补贴,但即便没有补贴,我们自己掏钱也要搞,这是有回报的。现在让我比较困惑的是,宁波的商务成本有点高,对企业引人留人很不利。去年我们一名中层就放弃8000元的月薪回老家了,他说在安徽收入比宁波低2000元,但房价才3000元,离家又近,所以他决定不做新宁波人了。公司花了十几万元培养起来的人,走了实在太可惜。这个问题现在很普遍,我也通过政协等多种渠道在反映,不能让企业转型卡在人才这一关。

  宁波勋辉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如辉

  产业配套制约新企业研发

  一台40万元的插片机,可以为企业节省20名操作工,劳动成本越来越高,让我们开发的插片机大受欢迎,现在我们公司又在开发新的贴片机。不过我们企业的转型,也碰到了产业配套的瓶颈。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他们的零部件磨几十万次没问题,但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因为没有这样的材料。虽然我们的产品性价比比他们高,但我认为最终还是要向高端走。解决材料问题我无法依靠别人,只能自己开发。我相信当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产品的竞争力就会有一次飞跃。

  宁波新泽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泽平

  竞争环境有待规范

  我们走的是自主研发的路,一台机器几千个零部件,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做不好,我们就全部自己做,并且努力培育自主品牌。以前市场都被日本企业垄断,工程师来一次要50万元,就换几个小零件,现在已经被我们的产品替代了。我的困惑在于知识产权保护。我们有3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5件,但是我现在发现打官司维权比搞研发还吃力,新产品一出来,就有人来仿冒,有些还是熟人。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市场又乱了,对产业的发展很不利。

  宁波汇众粉末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培义

  它山之石

  深圳三次产业变迁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还是“省尾国角”的边陲小镇,30多年来,深圳以年均25.8%的增长速度崛起,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成为与上海、北京比肩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产业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靠“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奠定了特区的经济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通过转移低端项目、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后,深圳清醒地认识到原有发展模式面临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开始第二次转型,率先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去年又提出建设“深圳质量”。

  目前,深圳三次产业比重为0.1∶47.2∶52.7,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涌现了华为、比亚迪等众多本土跨国公司总部,一批世界级企业正在崛起,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

  可以说,深圳的发展历程,就是适应发展环境新变化、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推进产业高端集聚的过程。未来30年,深圳何去何从?深圳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深圳质量”,从追求GDP增速向提升质量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目前正在全力打造航运物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人文创意中心。

  去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深圳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这片被寄予厚望的土地,承载着深圳建设“中国的曼哈顿”梦想,也将引领深圳开始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

  宁波日报记者 朱 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