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这是2010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虽然宁波的这一比重近年来持续提高,2010年比2005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全市授权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比例为4.65%,同样低于全国的10.77%、全省的5.59%,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9%,比例偏低。这些数字同样说明,我市科技创新实力仍显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效益未充分体现。
难在何处
在经济发展各要素中,科技创新是推动力、持久力最强的要素。这几年,宁波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政策和法制环境,稳步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科技进步水平,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科技竞争力居国内城市第12位。
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宁波面临的空间制约、资源制约、要素制约、环境容量制约越来越大,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取得新优势,必须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新路子。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障碍不少:创新型龙头企业少,创新载体建设水平低,创新型科技人才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不强等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全市90%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来自企业,80%以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承担。但是,宁波少有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弱,带动水平不高。
这和我市的产业结构有分不开的关系。宁波的民营经济发达,走了多年的高投入、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发展道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纺织服装、文具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多数企业将创新着力于有助市场竞争的产品外观设计和实用功能改进,而在产出周期较长的自主创新上投入较少。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市临港工业发展迅猛,为拉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却未能在创新上有效带动中小企业。因为,主导着当前宁波经济的临港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工艺水平比较先进,对成套的大装置进行创新改进难度大。即使有小规模的技改,相比临港工业本身的大产值,也显得微乎其微。
曾经,宁波作为海防前哨和滨海小城,在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上分得的“羹”不多,“国字号”的科研机构少有进驻,直接导致我市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我市的各类产业园区和科研平台数量增长快速,但整体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高校数量和科研实力也和不少同类城市存在差距。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引进共建了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层次研究机构,我市科研机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只是,科研机构与宁波产业对接仍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还难以将全部科研实力作用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灵魂。当前,宁波的人才总量已初具规模,但创新型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等较为匮乏,高技能人才仅占全部职工比重的1.7%,难以支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创新服务和管理方面,宁波也存在“短板”。政府服务和政策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特别缺乏产业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咨询评估、技术转移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咨询等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同时,我市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缓慢,缺乏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的支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