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打造发展新优势——破解创新能力提升之难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8-02 07:23:58

  它山之石

  深圳领跑高新技术产业

  短短30多年,深圳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产业已雄踞全国前列,曾经的“科技荒漠”演变成今日的“科技重镇”。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从零起步,上世纪90年代,深圳通过承接香港电子工业的转移而形成“三来一补”电子信息加工业,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1994年该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到2010年一举超过了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9%。

  企业是深圳创新的脊梁。目前,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过去30余年,深圳培育了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自主创新企业群体已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梯队。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迈瑞、腾讯、金蝶等一批龙头企业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或占据行业顶尖位置。同时,这座城市还造就了任正非、马蔚华、侯为贵、王传福、马化腾等一批响当当的名字。

  令人关注的是,专利和标准是深企开疆拓土的“利器”。2010年,深圳国内专利授权达到34951件,其中发明专利达9615件,居全国第一位;国际专利申请5584件,同比增长46.95%,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

  产业为王、立足高端,是深圳保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内在动力。该市率先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促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去年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达到30%、47%和35%。

  专家观点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宁波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发明专利比例偏低,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两个指标恰恰说明宁波产业结构尚未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需要指出的是,创新不能简单地看投入规模和比例,如何提升宁波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更值得重视。同样投入500万元科技费用,不同企业的研发结果肯定不一样,因为创新管理能力不一样。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对于传统产业企业来说,重要的、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不只是研发部门的事,还关系到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

  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所有技术都要自己来开发,主要目的是摆脱对外技术的依赖,可以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来开发,有些国外成熟专利不妨直接拿来用,成本反而更低。企业不能“总是引进、总是落后”,要学会在引进技术后进行消化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改进能力,包括在别人的成果上进行创新修改,使之成为自己的专利,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经贸分院副院长林承亮

  科技创新应与产业调整联动

  宁波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很快,虽然在一些指标上相比同类城市不具有优势,但实际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步。如果把宁波发展科技创新的进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引进”、“引进加创新”、“创新”,那么,宁波目前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处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处在一个拐点上。

  想实现拐点后的新一轮快速发展,宁波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工夫,必须依靠引导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宁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团队的引进,制订专门的优惠政策,专项推进一个或几个新兴产业,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形成一定的创新氛围和气候。加快已落户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新兴产业的磨合对接,提供科技支撑。财政扶持要雪中送炭,帮助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许继琴

  创新不应只是技术创新

  宁波的技术创新相比北京、上海、深圳,有先天的劣势,因为科研单位、院校的数量、质量相对不足。我认为,创新不应只是技术的创新。创新应该是整合,特别是要素的整合、理念的整合。以创新典型苹果公司为例,整合了韩国、日本、美国、中国等全球资源。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宁波企业家充分发挥制造优势、市场优势、资本优势,进行整合创新。

  比如,可以鼓励支持企业到全国甚至全球找技术创新项目,让整合资源后的创新项目落户宁波,甚至把它打造上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过去扶持零起点科技企业的常规孵化器也应转型升级,依靠积累了多年的科技创新扶持经验,可以向扶持科技型企业上市的“大孵化”转变。

  〓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管委会主任陆 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