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培育发展新模式——破解要素瓶颈制约之难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8-03 07:55:14

  各方声音

  土地要向实业投资倾斜

  两年前,我们在海曙区租用了一幢闲置厂房和办公楼,没有占用任何土地指标,预计今年可实现2亿元的销售产值。最近,公司又在与一家企业洽谈,希望利用它的空厂房新建一个户外用品工厂。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外贸企业,厂房是租的,要得到银行的低成本融资显然不易。现在,海曙、鄞州等中心城区基本上没有工业用地指标了,但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前几年通过炒地却积累了大量闲置的土地。未来,宁波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必须突破土地的瓶颈性制约,对从事技术改造、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等实业投资的企业区别对待,鼓励土地要素向实业投资倾斜。

  宁波宁兴恒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彩玲

  急需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企稳回升,许多工厂新接订单持续增加,用工需求相应大量增加。在新形势下,沿海地区招工越来越难,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较早感受到了“用工难”,开始对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过去,公司一条流水线需要工人10多名,现在安排六七个人就行,大大减少了用工量。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些都是企业“发展中的烦恼”,是对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一次新考验。企业惟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突破要素瓶颈的制约。

  宁波华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意祥

  它山之石

  从“深圳速度”

  到“深圳质量”

  2005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圳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明显受到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等“四大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增长极限。

  从要素配置的角度看,深圳特区刚刚获批时,中央给其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优惠政策,因此深圳相对国内其他地区在制度、资本、劳动力乃至土地开发等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当中国经济向世界全面开放之时,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政策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从深圳自身实际看,由于地域狭小,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水、电、煤、气、油、运输等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性“瓶颈”,人口的过度膨胀又使得环境不堪重负。

  为此,深圳提出了“质量为先、以质取胜”的理念,即加快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绿色GDP、金色GDP、阳光GDP,以最小的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社会成本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

  树立绿色GDP观念、强化政府“绿色控制力”、逐步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和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等内容,写入了深圳“十一五规划”建议。同时,深圳不断更新资源观,凡有利于增长和发展的,比如制度、管理、文化、投资环境、改革创新等无形资源都被视为资源。2010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实现GDP达到4.77亿元,万元GDP能耗仅为0.51吨标煤,向世界水平看齐。

  去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未来十年深圳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年后,深圳将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宁波日报记者 俞永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