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余姚检察院搜索绰号或姓名就能揭嫌疑人"老底"
“筛”出60多条“漏网鱼”,最高检要推广这一招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08-24 06:58:00报料热线:81850000

余姚检察院建了全国第一个筛查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筛子”。

  检察官都有这样的办案经验:以往案件中的人和事往往能佐证新的相关案件中的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还能新旧案卷对照,发现漏网的犯罪嫌疑人。可很多时候,检察人员感觉案卷中的某些人名、绰号与其他案卷有可疑关联时,却一时想不起是与哪一案卷关联,而翻阅所有案卷就如大海捞针,怎么办?余姚市人民检察院自主开发了“追诉查漏信息平台”,用这个“筛子”,不到一年,余姚检察院就让60余名逍遥法外的漏网之鱼归案。

  上个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对此作了批示,认为这一招值得推广。

  鼠标一点嫌疑人露了底

  “追诉查漏信息平台”是一个电脑应用软件。检察官在电脑桌面上打开软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一个“余姚市检察院追诉查漏信息平台”就跃然眼前。

  页面的左边纵向排放着“案件录入”、“案件查询”、“人员查询”等板块目录。检察官点击了“人员查询”目录后,主页面就跳出一个查询窗口,分别列有按人名查询、按绰号查询、按年龄查询等方式。

  公诉科刘副科长说,以前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碰到可疑人员,该人员在以前的案件中也出现过,但是具体是什么时候的案件,哪起案件记不清。不过,凭借办案经验,找到这个可疑人员以往的案底,往往能让新的案件明朗很多,有时候旧案卷还能“供出”漏网之鱼。可单凭记忆,检察官很难马上找到以前的案件,就算在堆积如山的档案室里翻上几天都不一定能找得到。

  “现在好了,只要在相关目录中输入相关信息一搜,一两秒钟时间,信息就能找到了!”刘副科长说,这个软件系统就像过“筛子”一样,一筛就让歹徒露底。

  案卷互证查出60多条“漏网鱼”

  去年11月,余姚检察院张检察官在办理一起寻衅滋事案件时,审查案卷发现许多嫌疑人在笔录中都提到一个绰号叫“阿龙”的涉案人员,这个人在逃。谁也不知道“阿龙”的真名、哪里人等信息。

  张检察官办案多年,隐约记得好像在某起案件中看到过“阿龙”这个绰号,就是记不清什么时候哪起案件了。于是他就打开刚刚投入使用的“追诉查漏信息平台”,一输入“阿龙”两字,一下子就跳出五六条类似信息,在这五六条信息中,张检察官经过甄别,很快就发现2008年的一起黑恶团伙案件中,“阿龙”是以一名被敲诈勒索的受害人身份出现的,其真实身份可查。

  于是检察院将此案立即发函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很快公安机关就将绰号为“阿龙”的陆某抓获归案,经审讯,陆某正是一起开设赌场案的主谋。最后“阿龙”被法院以开设赌场罪,寻衅滋事罪判了刑。

  最近,在该院办理的“周军芳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一案中,检察人员更是通过这一手段,一举成功追诉了13名“漏网之鱼”。目前,这13名犯罪嫌疑人已经全部归案。

  目前,像这样通过“追诉查漏信息平台”抓获“漏网之鱼”已达60余人,其中50余人已经被审判。

  一个老检察官的搜索尝试启发了大家

  说起这个查询平台,还要从2010年初的一场工作管理创新研讨会说起,当时大家在会上说出共同的头疼事,那就是查询原始信息很有用,但很困难。不过一位老检察官的做法,让大家心头一亮。

  余姚检察院有20多名检察官每年平均要办一百多起案件,所有的案件卷宗都是纸制的,要查原始信息十分困难。公诉科俞科长说到一名老检察官为方便办案自己在电脑上制作了一个WORD文档,将自己办的案件录入到文档中,然后有需要的时候通过关键词搜索查询原始信息。

  吴武忠检察长对老检察官的做法很感兴趣,提出能否实现全院检察官的信息共享,建立一个网络共享平台。在场的技术科人员当即表示,开发这么一个软件可行。

  会议一结束,开发工作立即展开,技术人员、检察人员经过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并参考公安部门、图书馆等查询软件,用4个月时间,将一套操作平台方便实用、查询迅速精确的软件系统建立起来。

  但是光有软件还不行,还要充实信息。于是吴检察长又要求全院检察官参与信息录入工作,将5年内全院办理的所有案件全部录入到系统平台中,并将软件实现了全院联网共享。

  这下不管新的检察官还是老的检察官,不管最近办的案件还是几年前的案子,都能在数秒钟内查到。

  最高检检察长批示这一招值得推广

  据悉,余姚检察院“追诉查漏信息平台”这一系统在全国还是首创,得到浙江省检察院的充分肯定。

  今年7月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对这一管理平台创新作出批示说,“追诉查漏信息平台”这一招好,值得推广。

  宁波晚报记者张全录通讯员罗姚庆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余姚检察院搜索绰号或姓名就能揭嫌疑人"老底"

“筛”出60多条“漏网鱼”,最高检要推广这一招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08-24 06:58:00

余姚检察院建了全国第一个筛查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筛子”。

  检察官都有这样的办案经验:以往案件中的人和事往往能佐证新的相关案件中的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还能新旧案卷对照,发现漏网的犯罪嫌疑人。可很多时候,检察人员感觉案卷中的某些人名、绰号与其他案卷有可疑关联时,却一时想不起是与哪一案卷关联,而翻阅所有案卷就如大海捞针,怎么办?余姚市人民检察院自主开发了“追诉查漏信息平台”,用这个“筛子”,不到一年,余姚检察院就让60余名逍遥法外的漏网之鱼归案。

  上个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对此作了批示,认为这一招值得推广。

  鼠标一点嫌疑人露了底

  “追诉查漏信息平台”是一个电脑应用软件。检察官在电脑桌面上打开软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一个“余姚市检察院追诉查漏信息平台”就跃然眼前。

  页面的左边纵向排放着“案件录入”、“案件查询”、“人员查询”等板块目录。检察官点击了“人员查询”目录后,主页面就跳出一个查询窗口,分别列有按人名查询、按绰号查询、按年龄查询等方式。

  公诉科刘副科长说,以前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碰到可疑人员,该人员在以前的案件中也出现过,但是具体是什么时候的案件,哪起案件记不清。不过,凭借办案经验,找到这个可疑人员以往的案底,往往能让新的案件明朗很多,有时候旧案卷还能“供出”漏网之鱼。可单凭记忆,检察官很难马上找到以前的案件,就算在堆积如山的档案室里翻上几天都不一定能找得到。

  “现在好了,只要在相关目录中输入相关信息一搜,一两秒钟时间,信息就能找到了!”刘副科长说,这个软件系统就像过“筛子”一样,一筛就让歹徒露底。

  案卷互证查出60多条“漏网鱼”

  去年11月,余姚检察院张检察官在办理一起寻衅滋事案件时,审查案卷发现许多嫌疑人在笔录中都提到一个绰号叫“阿龙”的涉案人员,这个人在逃。谁也不知道“阿龙”的真名、哪里人等信息。

  张检察官办案多年,隐约记得好像在某起案件中看到过“阿龙”这个绰号,就是记不清什么时候哪起案件了。于是他就打开刚刚投入使用的“追诉查漏信息平台”,一输入“阿龙”两字,一下子就跳出五六条类似信息,在这五六条信息中,张检察官经过甄别,很快就发现2008年的一起黑恶团伙案件中,“阿龙”是以一名被敲诈勒索的受害人身份出现的,其真实身份可查。

  于是检察院将此案立即发函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很快公安机关就将绰号为“阿龙”的陆某抓获归案,经审讯,陆某正是一起开设赌场案的主谋。最后“阿龙”被法院以开设赌场罪,寻衅滋事罪判了刑。

  最近,在该院办理的“周军芳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一案中,检察人员更是通过这一手段,一举成功追诉了13名“漏网之鱼”。目前,这13名犯罪嫌疑人已经全部归案。

  目前,像这样通过“追诉查漏信息平台”抓获“漏网之鱼”已达60余人,其中50余人已经被审判。

  一个老检察官的搜索尝试启发了大家

  说起这个查询平台,还要从2010年初的一场工作管理创新研讨会说起,当时大家在会上说出共同的头疼事,那就是查询原始信息很有用,但很困难。不过一位老检察官的做法,让大家心头一亮。

  余姚检察院有20多名检察官每年平均要办一百多起案件,所有的案件卷宗都是纸制的,要查原始信息十分困难。公诉科俞科长说到一名老检察官为方便办案自己在电脑上制作了一个WORD文档,将自己办的案件录入到文档中,然后有需要的时候通过关键词搜索查询原始信息。

  吴武忠检察长对老检察官的做法很感兴趣,提出能否实现全院检察官的信息共享,建立一个网络共享平台。在场的技术科人员当即表示,开发这么一个软件可行。

  会议一结束,开发工作立即展开,技术人员、检察人员经过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并参考公安部门、图书馆等查询软件,用4个月时间,将一套操作平台方便实用、查询迅速精确的软件系统建立起来。

  但是光有软件还不行,还要充实信息。于是吴检察长又要求全院检察官参与信息录入工作,将5年内全院办理的所有案件全部录入到系统平台中,并将软件实现了全院联网共享。

  这下不管新的检察官还是老的检察官,不管最近办的案件还是几年前的案子,都能在数秒钟内查到。

  最高检检察长批示这一招值得推广

  据悉,余姚检察院“追诉查漏信息平台”这一系统在全国还是首创,得到浙江省检察院的充分肯定。

  今年7月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对这一管理平台创新作出批示说,“追诉查漏信息平台”这一招好,值得推广。

  宁波晚报记者张全录通讯员罗姚庆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