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老伴脑梗后沉睡 郑老伯坚持吹口琴希望唤醒老伴
风雨中,他们相伴走过63个春秋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08-25 07:54:17报料热线:81850000

  从长丰新村到7路车站,步行200米;经过7站到市第一医院下车,走上门诊楼四楼急诊重症病房。风雨无阻,每天一趟。这样的路,89岁的宁大退休教师郑清纯足足走了450多天,盼望着用口琴声,唤醒脑梗后沉睡的老伴——84岁的孙永兰。

  来看她是我一天中最高兴的事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昨天9时许,一头银发的郑老伯弯腰站在病床旁,对着老伴孙永兰的耳朵轻轻地吹着口琴。悠扬的旋律在静悄悄的病房里响起,打破了重症病房的沉闷。她侧身躺在床上,喉部插着的管子连接着一台呼吸机,一根鼻饲管连着一瓶营养液。她已不会自主呼吸,也不会吃喝,所有的生命体征依靠这些外在的管路维持着。

  “你看,她睁开眼睛了!”看到老伴微微地睁开眼睛,张了张嘴,一直凝视着的郑老伯格外开心,笑着指给旁人看,说老伴听懂了他的琴声。

  自去年5月突发脑梗后,又于去年12月复发住院,这一年多来,孙永兰一直在病榻上,病情时轻时重。郑老伯想着老伴年轻时喜欢唱歌,特别爱哼黄梅戏,就捡起了30多年没碰的口琴,想通过熟悉的琴声唤起老伴的记忆,能从沉睡中醒来。

  “这些歌都是老太年轻时喜欢的!”同病房的病友说,老伯怕记性差,还特地将30多首歌抄在纸上,有黄梅戏片段、也有革命老歌,每次来医院总会轻声问老伴,想听哪首歌,然后再吹口琴。

  三首歌曲吹罢,老伯掏出梳子帮老太梳梳头,随后掀起被子按摩一下双脚。然后,坐在床边,跟老伴聊起家常。

  护工黄珍说,她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做了10多年护工,这里来往的病人看得多了,像这样深情的老两口真是少见!有一次,女儿心疼父亲每天来回跑,劝他隔三五天来探视一趟,否则只好把妈妈接回家。没想到老伯当场板起脸说:“你敢!你妈在一天,我就来陪一天。”

  “全能素每天3勺、食道粉1小袋、牛奶1盒、蛋白粉1小袋、核桃粉1小袋,还有医院里订的鼻饲营养液,听到阿姨吃得很好,老伯就笑眯眯地很开心!”黄珍打开柜子,指着里面的营养品说,这些全是老伯买来的。老伯每天来必定检视这些营养品的消耗进度。孙老太的口腔已不会咀嚼,肠道消化功能几近为零,都是靠这些营养品支撑着活到现在。

  在拉家常中,黄珍得知老伯很节俭,常常4个馒头就是一天的饭食,两三天才买次菜。

  宁可卖掉房子,也要救活她

  琴声在病房里回荡,给重症监护室添了些许温馨。有人轻轻用脚踩起了节拍,随着旋律哼起那熟悉的歌谣。病友和护工们说,有郑老伯的琴声陪伴,病房里的日子过得很快。口琴声声诉深情。去年12月孙老太呼吸急促、浑身发紫,被再次送到市第一医院急救。整整一周,每天都有两三张病危通知。老太肺部严重感染,需要用特效药。急诊科主任宗建平清楚地记得当天的对话。

  “那种进口针剂一支要2000元,抢救时一天要三四支,经济上吃得消吗?”郑老伯答:“要用!100万元,我也拿得出!”

  “拿退休金的老伯哪来那么多钱?”郑老伯平静地说,把房子卖掉,不就有100万元的钱了吗?

  “那你养老怎么办?”“老伴能活着,比什么都强!每月有退休金,还有儿女,养老愁啥?”

  这番对话让在场的急诊科医生对郑老伯肃然起敬。

  在郑老伯的一再坚持下,医生们给孙老太气管插管。这样老太用呼吸机能顺畅些。急诊科的护士长说,一般年纪大的,采取维持治疗。孙老太算是个特例。

  为给老伴治病,老两口一生的积蓄快耗完了。

  四楼的这间急症重症监护病房里一共6张床,一年多里进进出出的病友很多,有5个人离世。住过的病友和家属都很羡慕这个沉睡中的老太太,因为她有个这世上最好的老伴!

  郑老伯十分心细,老伴用的每一种药都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教化学的他发挥专长,盯牢药物的分子结构式,一个药物一个药物地比对。若发现两种药物的分子结构式会产生化学反应,老伯就会拿着这两种药物到医生办公室详细地咨询。医生们看到这个固执得有些可爱的老伯,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认真回答他的提问。

  郑老伯的这份爱感动了许多人。在一院急诊科实习过的网友“恋上孤独”说,这样的爱情真让人羡慕,希望奶奶有一天醒来,可以感受到爷爷对她的爱。

  30年前在宁波市第十四中学就读的80届的部分学生也闻讯赶来,向他们的化学老师——郑老伯送上鲜花,表达敬意,并探望病中的师母。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老伴脑梗后沉睡 郑老伯坚持吹口琴希望唤醒老伴

风雨中,他们相伴走过63个春秋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08-25 07:54:17

  从长丰新村到7路车站,步行200米;经过7站到市第一医院下车,走上门诊楼四楼急诊重症病房。风雨无阻,每天一趟。这样的路,89岁的宁大退休教师郑清纯足足走了450多天,盼望着用口琴声,唤醒脑梗后沉睡的老伴——84岁的孙永兰。

  来看她是我一天中最高兴的事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昨天9时许,一头银发的郑老伯弯腰站在病床旁,对着老伴孙永兰的耳朵轻轻地吹着口琴。悠扬的旋律在静悄悄的病房里响起,打破了重症病房的沉闷。她侧身躺在床上,喉部插着的管子连接着一台呼吸机,一根鼻饲管连着一瓶营养液。她已不会自主呼吸,也不会吃喝,所有的生命体征依靠这些外在的管路维持着。

  “你看,她睁开眼睛了!”看到老伴微微地睁开眼睛,张了张嘴,一直凝视着的郑老伯格外开心,笑着指给旁人看,说老伴听懂了他的琴声。

  自去年5月突发脑梗后,又于去年12月复发住院,这一年多来,孙永兰一直在病榻上,病情时轻时重。郑老伯想着老伴年轻时喜欢唱歌,特别爱哼黄梅戏,就捡起了30多年没碰的口琴,想通过熟悉的琴声唤起老伴的记忆,能从沉睡中醒来。

  “这些歌都是老太年轻时喜欢的!”同病房的病友说,老伯怕记性差,还特地将30多首歌抄在纸上,有黄梅戏片段、也有革命老歌,每次来医院总会轻声问老伴,想听哪首歌,然后再吹口琴。

  三首歌曲吹罢,老伯掏出梳子帮老太梳梳头,随后掀起被子按摩一下双脚。然后,坐在床边,跟老伴聊起家常。

  护工黄珍说,她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做了10多年护工,这里来往的病人看得多了,像这样深情的老两口真是少见!有一次,女儿心疼父亲每天来回跑,劝他隔三五天来探视一趟,否则只好把妈妈接回家。没想到老伯当场板起脸说:“你敢!你妈在一天,我就来陪一天。”

  “全能素每天3勺、食道粉1小袋、牛奶1盒、蛋白粉1小袋、核桃粉1小袋,还有医院里订的鼻饲营养液,听到阿姨吃得很好,老伯就笑眯眯地很开心!”黄珍打开柜子,指着里面的营养品说,这些全是老伯买来的。老伯每天来必定检视这些营养品的消耗进度。孙老太的口腔已不会咀嚼,肠道消化功能几近为零,都是靠这些营养品支撑着活到现在。

  在拉家常中,黄珍得知老伯很节俭,常常4个馒头就是一天的饭食,两三天才买次菜。

  宁可卖掉房子,也要救活她

  琴声在病房里回荡,给重症监护室添了些许温馨。有人轻轻用脚踩起了节拍,随着旋律哼起那熟悉的歌谣。病友和护工们说,有郑老伯的琴声陪伴,病房里的日子过得很快。口琴声声诉深情。去年12月孙老太呼吸急促、浑身发紫,被再次送到市第一医院急救。整整一周,每天都有两三张病危通知。老太肺部严重感染,需要用特效药。急诊科主任宗建平清楚地记得当天的对话。

  “那种进口针剂一支要2000元,抢救时一天要三四支,经济上吃得消吗?”郑老伯答:“要用!100万元,我也拿得出!”

  “拿退休金的老伯哪来那么多钱?”郑老伯平静地说,把房子卖掉,不就有100万元的钱了吗?

  “那你养老怎么办?”“老伴能活着,比什么都强!每月有退休金,还有儿女,养老愁啥?”

  这番对话让在场的急诊科医生对郑老伯肃然起敬。

  在郑老伯的一再坚持下,医生们给孙老太气管插管。这样老太用呼吸机能顺畅些。急诊科的护士长说,一般年纪大的,采取维持治疗。孙老太算是个特例。

  为给老伴治病,老两口一生的积蓄快耗完了。

  四楼的这间急症重症监护病房里一共6张床,一年多里进进出出的病友很多,有5个人离世。住过的病友和家属都很羡慕这个沉睡中的老太太,因为她有个这世上最好的老伴!

  郑老伯十分心细,老伴用的每一种药都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教化学的他发挥专长,盯牢药物的分子结构式,一个药物一个药物地比对。若发现两种药物的分子结构式会产生化学反应,老伯就会拿着这两种药物到医生办公室详细地咨询。医生们看到这个固执得有些可爱的老伯,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认真回答他的提问。

  郑老伯的这份爱感动了许多人。在一院急诊科实习过的网友“恋上孤独”说,这样的爱情真让人羡慕,希望奶奶有一天醒来,可以感受到爷爷对她的爱。

  30年前在宁波市第十四中学就读的80届的部分学生也闻讯赶来,向他们的化学老师——郑老伯送上鲜花,表达敬意,并探望病中的师母。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