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远亲不如近邻 晒晒社区里的幸福生活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08-25 09:20:34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荣获文明城市“三连冠”——基层文明创建提质行动

文明家园绿意盎然。(资料照片)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市民赖以栖息的家园,我市在社区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还大力培育公益型社会组织,用公益创投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服务居民,在社区里形成了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使我市的数百个社区呈献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居民自治

  鄞州金色水岸发布《居民公约

  “积极参与小区的公共活动;邻居见面主动问好;出行倡导步行或骑自行车……”7月下旬,在5名小朋友的朗诵声中,鄞州区首南街道金色水岸社区《居民公约》发布。

  这个《居民公约》的内容涉及小区生活的很多细小问题:我们呵护孩子的自尊,在公共场合避免责罚;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首先教导自家孩子;邻居长时间不在家时,我们帮助照看,遇有异常,及时告知管理人;当邻居因房屋维修需要配合时,我们乐于支持和帮助;我们拾获楼上邻居晾晒时飘落的衣物,妥善保管及时送还;在小区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开车进入小区不得按喇叭,不得加速、提速……

  记者还注意到,这些公约很有人情味,与以往看到的“十不规范”等命令式的条文大不相同,而且内容都以“我们”开头,让人倍感亲切。

  据金色水岸社区的干部介绍,今年4月开始,社区干部在居民中收集文明公约条款,最后形成了28条,然后又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并在业主论坛上发出了投票帖,让居民参与讨论、修改并投票,最后形成了《居民公约》。

  在讨论和修订过程中,社区43名志愿者走访了1200多户业主,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由于公约是居民共同议出的,大家在平时也都能自觉遵守,社区里的不文明现象日渐稀少。

  社区调解

  海曙马园社区有个“和好屋”

  海曙区南门街道马园社区有个“何阿姨和好屋”,专门调解居民之间和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远近闻名。

  “何阿姨和好屋”成立于今年4月14日,服务地点设在马园社区一楼服务大厅旁的警务室内,服务口号为“大石头为大家,有事来说话”。

  “何阿姨和好屋”的首席大石头叫何凤瑛,是南门街道马园社区专职调解员,另外还有4名和谐促进员、楼道小组长、协警等做和好屋的“大石头”,又请了一名律师做法律顾问。

  何凤瑛自2005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6年里,她调解各类大小纠纷500多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娘舅母”,还多次受邀参加宁波电视台《娘舅大石头》节目,去年被评为宁波市“五佳”娘舅大石头。

  “和好屋”以化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和解决婚姻问题为专业特长,“何阿姨和好屋”自成立以来,由于宣传到位,再加上何阿姨的品牌效应,居民来“和好屋”解决纠纷者络绎不绝。在前不久海曙区的公益创投项目招标中,“何阿姨和好屋”获得了海曙区民政局的资金支持,有了资金支持后,“何阿姨和好屋”请老师在社区开展了好几场讲座。

  社区慈善

  宁海五丰社区王爱妹缝制“爱心被”

  日前,宁海跃龙街道五丰社区80岁的王爱妹老人将亲手缝制的“爱心被”捐赠给五丰社区爱心超市,最让人感动的是,“爱心被”是王爱妹用1280块碎布料拼接而成的。

  据王爱妹介绍,碎布料都是女儿工作的服装厂里的废旧材料,她拣回来缝制成被面,又花钱将碎绒布头打成被絮,将被絮装进被面里,一条条别致的棉被就做成了。老人说,再贵也不卖这些爱心被,只送给有需要的人。

  据了解,王爱妹在2008年就曾用碎布料做成300多条“爱心被”,送到宁海县岔路镇位于山区的王爱小学,给住校的学生使用。

  据五丰社区的干部介绍,平时,只要王爱妹了解到附近有人遇到了困难,都会送东西去,为了帮助更多人,她去年找到了五丰社区的“爱心超市”,常送一些东西去,让家庭贫困的居民来领取。

  社区文化

  北仑百合社区有个“南腔北调”大舞台

  “龙门阵吹牛,冲壳子聊天,麻辣烫串串香到底鲜不鲜。盖碗里头茉莉花飘香了三千年,老成都的各种滋味都往里头掺……”台上小伙欢快地唱着四川方言歌曲,台下观众和着节奏打着节拍……

  日前,北仑区新碶街道百合社区“南腔北调”大舞台举办了一场名为“草根文化进小区”的方言说唱大荟萃晚会,新颖有趣的主题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居民踊跃参加。

  百合社区拥有9个居民小区、2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和116家企业,常住居民8500余人,企业职工1万余人,流动人口80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村、企、居并存的融合型社区。为了让各种文化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百合社区成立了这个“南腔北调”大舞台。

  “莫讲我的眼泪水侬唔要的紧,侬唔要的紧……”北仑小伙子胡海雷一首宁波方言翻唱的流行歌曲引来了一阵鼓掌声。四川人王宏的一首充满了浓郁地方色彩与生活气息的《都市串串烧》把四川的地方风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来自海南的黎族小伙子黎歌给大家表演了黎族小调《功六》。

  据百合社区的干部介绍,“南腔北调”一家亲舞台,每月都要举行,促进了新老居民的和谐相处。

  邻里深情

  江北姚江社区老人有了贴心“棉袄”

  在洪塘街道姚江社区里,说起张爱琴,大伙儿都认识。

  每天早晨,张爱琴都来到社区居民周瑞香家中,帮助她打扫卫生;紧接着,去菜市场买好菜,送到社区残疾人钱杏玲家中,并帮助她整理家务。

  土地被征用后,不用做农活的张爱琴却总是闲不住,她每天都会到社区转转,希望能找点事做。2007年,社区要为困难老人找结对帮扶的志愿者。张爱琴听说后,立马报了名。就这样,66岁的她和两位老人结了对。

  今年78岁的周瑞香老人很早以前就没了老伴,儿子又有残疾,料理家务成了老人的一大难题。为了让老人有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从结对的那天开始,张爱琴便风雨无阻地为老人扫地、擦桌、洗衣服,能干的家务活,她全都包了。现在,周瑞香老人更是把张爱琴当作了自己的妹妹,高兴的事、烦心的事,都会和她说。

  张爱琴说,虽然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不过,能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是很开心。有机会,她还想帮助更多的人,她说,志愿者这个称呼她很喜欢,结对帮扶获得的不是什么利益,获得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无法用物质价值来衡量的心情。

  新老市民融合

  鄞州凌江社区办起“外来建设者子女夏令营”

  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凌江社区是拆迁安置小区,租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暑假到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人照顾。今年7月,凌江社区居委会多方联系,办起了“外来建设者子女夏令营”。

  7月13日上午9时,由凌江社区居委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德克德家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外来城市建设者子女暑期励志夏令营在凌江社区拉开帷幕。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十多名来自外来城市建设者家庭的孩子和来自凌江社区家庭的孩子共同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爱心牌贴在了“结对榜”上,并在结对横幅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之后的一周里,这些外来建设者子女和结对的本地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夏令营以“我的大学梦”为主题,强化励志教育,通过“大学城畅游”、“励志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环节,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本次励志夏令营的成功,还在于凌江社区整合多方资源,探索出了由凌江社区提供场地支持、慈善企业德克德家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志愿者负责活动策划的“场地+资金+志愿者”的关爱外来建设者模式,这对我市探索建立暑期关爱外来建设者子女长效机制很有启示。

  宁波日报记者 杨静雅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北仑记者站 陈未鸣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远亲不如近邻 晒晒社区里的幸福生活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08-25 09:20:34

文明家园绿意盎然。(资料照片)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市民赖以栖息的家园,我市在社区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还大力培育公益型社会组织,用公益创投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服务居民,在社区里形成了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使我市的数百个社区呈献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居民自治

  鄞州金色水岸发布《居民公约

  “积极参与小区的公共活动;邻居见面主动问好;出行倡导步行或骑自行车……”7月下旬,在5名小朋友的朗诵声中,鄞州区首南街道金色水岸社区《居民公约》发布。

  这个《居民公约》的内容涉及小区生活的很多细小问题:我们呵护孩子的自尊,在公共场合避免责罚;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首先教导自家孩子;邻居长时间不在家时,我们帮助照看,遇有异常,及时告知管理人;当邻居因房屋维修需要配合时,我们乐于支持和帮助;我们拾获楼上邻居晾晒时飘落的衣物,妥善保管及时送还;在小区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开车进入小区不得按喇叭,不得加速、提速……

  记者还注意到,这些公约很有人情味,与以往看到的“十不规范”等命令式的条文大不相同,而且内容都以“我们”开头,让人倍感亲切。

  据金色水岸社区的干部介绍,今年4月开始,社区干部在居民中收集文明公约条款,最后形成了28条,然后又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并在业主论坛上发出了投票帖,让居民参与讨论、修改并投票,最后形成了《居民公约》。

  在讨论和修订过程中,社区43名志愿者走访了1200多户业主,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由于公约是居民共同议出的,大家在平时也都能自觉遵守,社区里的不文明现象日渐稀少。

  社区调解

  海曙马园社区有个“和好屋”

  海曙区南门街道马园社区有个“何阿姨和好屋”,专门调解居民之间和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远近闻名。

  “何阿姨和好屋”成立于今年4月14日,服务地点设在马园社区一楼服务大厅旁的警务室内,服务口号为“大石头为大家,有事来说话”。

  “何阿姨和好屋”的首席大石头叫何凤瑛,是南门街道马园社区专职调解员,另外还有4名和谐促进员、楼道小组长、协警等做和好屋的“大石头”,又请了一名律师做法律顾问。

  何凤瑛自2005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6年里,她调解各类大小纠纷500多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娘舅母”,还多次受邀参加宁波电视台《娘舅大石头》节目,去年被评为宁波市“五佳”娘舅大石头。

  “和好屋”以化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和解决婚姻问题为专业特长,“何阿姨和好屋”自成立以来,由于宣传到位,再加上何阿姨的品牌效应,居民来“和好屋”解决纠纷者络绎不绝。在前不久海曙区的公益创投项目招标中,“何阿姨和好屋”获得了海曙区民政局的资金支持,有了资金支持后,“何阿姨和好屋”请老师在社区开展了好几场讲座。

  社区慈善

  宁海五丰社区王爱妹缝制“爱心被”

  日前,宁海跃龙街道五丰社区80岁的王爱妹老人将亲手缝制的“爱心被”捐赠给五丰社区爱心超市,最让人感动的是,“爱心被”是王爱妹用1280块碎布料拼接而成的。

  据王爱妹介绍,碎布料都是女儿工作的服装厂里的废旧材料,她拣回来缝制成被面,又花钱将碎绒布头打成被絮,将被絮装进被面里,一条条别致的棉被就做成了。老人说,再贵也不卖这些爱心被,只送给有需要的人。

  据了解,王爱妹在2008年就曾用碎布料做成300多条“爱心被”,送到宁海县岔路镇位于山区的王爱小学,给住校的学生使用。

  据五丰社区的干部介绍,平时,只要王爱妹了解到附近有人遇到了困难,都会送东西去,为了帮助更多人,她去年找到了五丰社区的“爱心超市”,常送一些东西去,让家庭贫困的居民来领取。

  社区文化

  北仑百合社区有个“南腔北调”大舞台

  “龙门阵吹牛,冲壳子聊天,麻辣烫串串香到底鲜不鲜。盖碗里头茉莉花飘香了三千年,老成都的各种滋味都往里头掺……”台上小伙欢快地唱着四川方言歌曲,台下观众和着节奏打着节拍……

  日前,北仑区新碶街道百合社区“南腔北调”大舞台举办了一场名为“草根文化进小区”的方言说唱大荟萃晚会,新颖有趣的主题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居民踊跃参加。

  百合社区拥有9个居民小区、2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和116家企业,常住居民8500余人,企业职工1万余人,流动人口80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村、企、居并存的融合型社区。为了让各种文化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百合社区成立了这个“南腔北调”大舞台。

  “莫讲我的眼泪水侬唔要的紧,侬唔要的紧……”北仑小伙子胡海雷一首宁波方言翻唱的流行歌曲引来了一阵鼓掌声。四川人王宏的一首充满了浓郁地方色彩与生活气息的《都市串串烧》把四川的地方风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来自海南的黎族小伙子黎歌给大家表演了黎族小调《功六》。

  据百合社区的干部介绍,“南腔北调”一家亲舞台,每月都要举行,促进了新老居民的和谐相处。

  邻里深情

  江北姚江社区老人有了贴心“棉袄”

  在洪塘街道姚江社区里,说起张爱琴,大伙儿都认识。

  每天早晨,张爱琴都来到社区居民周瑞香家中,帮助她打扫卫生;紧接着,去菜市场买好菜,送到社区残疾人钱杏玲家中,并帮助她整理家务。

  土地被征用后,不用做农活的张爱琴却总是闲不住,她每天都会到社区转转,希望能找点事做。2007年,社区要为困难老人找结对帮扶的志愿者。张爱琴听说后,立马报了名。就这样,66岁的她和两位老人结了对。

  今年78岁的周瑞香老人很早以前就没了老伴,儿子又有残疾,料理家务成了老人的一大难题。为了让老人有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从结对的那天开始,张爱琴便风雨无阻地为老人扫地、擦桌、洗衣服,能干的家务活,她全都包了。现在,周瑞香老人更是把张爱琴当作了自己的妹妹,高兴的事、烦心的事,都会和她说。

  张爱琴说,虽然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不过,能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是很开心。有机会,她还想帮助更多的人,她说,志愿者这个称呼她很喜欢,结对帮扶获得的不是什么利益,获得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无法用物质价值来衡量的心情。

  新老市民融合

  鄞州凌江社区办起“外来建设者子女夏令营”

  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凌江社区是拆迁安置小区,租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暑假到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人照顾。今年7月,凌江社区居委会多方联系,办起了“外来建设者子女夏令营”。

  7月13日上午9时,由凌江社区居委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德克德家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外来城市建设者子女暑期励志夏令营在凌江社区拉开帷幕。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十多名来自外来城市建设者家庭的孩子和来自凌江社区家庭的孩子共同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爱心牌贴在了“结对榜”上,并在结对横幅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之后的一周里,这些外来建设者子女和结对的本地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夏令营以“我的大学梦”为主题,强化励志教育,通过“大学城畅游”、“励志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环节,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本次励志夏令营的成功,还在于凌江社区整合多方资源,探索出了由凌江社区提供场地支持、慈善企业德克德家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志愿者负责活动策划的“场地+资金+志愿者”的关爱外来建设者模式,这对我市探索建立暑期关爱外来建设者子女长效机制很有启示。

  宁波日报记者 杨静雅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北仑记者站 陈未鸣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