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纪实:民生为本 服务为先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08-29 06:59:57报料热线:81850000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宁波,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更早地遇上了那些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辉忠说,面对新形势,唯有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来应对这些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公共服务,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的社会稳定才是真正的社会稳定。

  去年,宁波先后被列入全省、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近一年来,我市着力突破重点难点,积极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稳定剂”。

  贴近民意:转变定位,共谋发展

  “和谐企业”已成为一块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金字招牌”,把政府、企业、员工和社会各方的需求集聚在一起,变“利益共同体”为“命运共同体”。

  针对非公企业比重大、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的现状,我市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分别实施了企业党团工基层基础工程、和谐企业创建工程、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工程、劳动争议社会化调处工程和职工关爱工程“五大工程”,目前正在研究出台《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和谐企业)评价标准》,将和谐企业创建考评与履行社会责任挂钩,激发企业和职工的创业创新活力。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建制率达到100%,5.24万家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活动,4万多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涉及职工158万人,80%以上的劳动争议通过调解得到解决。

  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登记在册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达448万人,总数居全省第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一双双无形的“推手”正帮助他们和谐融入宁波。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机制、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机制的探索,我市在规范管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1+19”的政策体系,实实在在为外来工带来了实惠。

  服务民生:公平公正,多方参与

  宁波有430个社区、2000多个村,事无巨细的服务管理,单靠政府来完成远远不够。让多方力量参与进来,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

  劳动仲裁院、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多个部门资源整合,一起介入调解劳动争议的效果远远超过“1+1”。以前职工碰到劳动争议,可能会去找工会、劳动局、信访局、司法局,到处跑,也会碰到部门间“踢皮球”的情况。即使职工和企业想调解,但成本高、时间长,很多矛盾还没来得及调解就激化了。如今,社会化调处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促进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专业化。我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余姚试点后,迅速在全市推开,一大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项目可行性、合法性、合理性、可控性的科学评估,最终作出不实施、暂缓实施、可以实施三种结论,并提出合理建议和措施,在化解矛盾切实推动重大事项顺利实施的同时,关切群众的合理诉求。为确保风险评估报告的公正客观,我市引入了独立的第三方咨询和评估方式。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作为第三方,由政府来组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通过服务品质成为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左膀右臂”。海曙区成立全省首个社区组织服务中心,以公益创投的形式为名牌社会组织“输血”,首期投入的100万元基金已用于支持社会组织从事社会管理服务的29个公益组织项目。

  刚刚过完十周岁生日的81890服务中心,按照政府、企业、社会志愿者三方良性互动、全方位为民服务的运作模式,自成立以来,帮助市民解决了460万件求助事项,并向全市各县(市)区推广,建立了9个分中心,求助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已覆盖全市所有新老宁波人,成为了宁波市服务民生的一块“金字招牌”。

  汇聚民力:重在基层,服务为先

  基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我市始终坚持动员公众参与,壮大基层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群众基础。

  在江北区,活跃着一批“片区经理人”,平均一人要管起300户居民的“冷暖”。现在,很多居民习惯了:有烦心事就找“经理”唠一唠,有困难找“经理”帮忙。

  基层稳则全局安,我市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深化基层和谐促进工程,进一步延伸社会服务管理的网络和机制,积极发挥功能作用。今年年初以来已开展公益帮扶活动6900多次,收集不稳定因素相关信息2500多条,排查矛盾纠纷17173件,调处成功16805件,协助解决问题6680个。全市72万名志愿者和近18万名和谐促进员成为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的有生力量。

  同时,我市积极推行平安校园、平安宗教场所、平安医院、平安村(社区)等基层创建的延伸,实现了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社会全覆盖,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保障。

  回应民意:网上民意,网下动力

  目前,我市约有487万网民,常住人口每10人中有6人是网民。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舆论的集散地,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和放弃了服务群众的机会。

  针对网络社会“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现状,镇海区走在了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沿。从开办网上“民声快递”栏目,到在省内首推网络发言人制度,再到开通网络问政平台,是镇海区网络问政的三次突破。镇海网络问政平台规定:3小时内受理网民帖子、3个工作日内在线答复办理情况,平台假日、晚上照样有人值班有人回应,保持全天候在线运行。网民可以无障碍地反映各种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第一时间获得权威部门的解答。

  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应对”,变“以堵为主”为“疏导为主”,变“单兵作战”为“整体联动”,自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统一部署以来,市委宣传部会同我市各有关部门不断创新理念,搭建全市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和网络实名两大工程,建设了专业管理、发布引导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还健全了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四大机制。

  这种被称为“1234”的网络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促进了我市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宁波日报见习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黄正华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纪实:民生为本 服务为先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08-29 06:59:57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宁波,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更早地遇上了那些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辉忠说,面对新形势,唯有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来应对这些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公共服务,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的社会稳定才是真正的社会稳定。

  去年,宁波先后被列入全省、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近一年来,我市着力突破重点难点,积极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稳定剂”。

  贴近民意:转变定位,共谋发展

  “和谐企业”已成为一块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金字招牌”,把政府、企业、员工和社会各方的需求集聚在一起,变“利益共同体”为“命运共同体”。

  针对非公企业比重大、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的现状,我市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分别实施了企业党团工基层基础工程、和谐企业创建工程、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工程、劳动争议社会化调处工程和职工关爱工程“五大工程”,目前正在研究出台《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和谐企业)评价标准》,将和谐企业创建考评与履行社会责任挂钩,激发企业和职工的创业创新活力。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建制率达到100%,5.24万家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活动,4万多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协议,涉及职工158万人,80%以上的劳动争议通过调解得到解决。

  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登记在册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达448万人,总数居全省第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一双双无形的“推手”正帮助他们和谐融入宁波。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机制、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机制的探索,我市在规范管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1+19”的政策体系,实实在在为外来工带来了实惠。

  服务民生:公平公正,多方参与

  宁波有430个社区、2000多个村,事无巨细的服务管理,单靠政府来完成远远不够。让多方力量参与进来,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

  劳动仲裁院、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多个部门资源整合,一起介入调解劳动争议的效果远远超过“1+1”。以前职工碰到劳动争议,可能会去找工会、劳动局、信访局、司法局,到处跑,也会碰到部门间“踢皮球”的情况。即使职工和企业想调解,但成本高、时间长,很多矛盾还没来得及调解就激化了。如今,社会化调处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促进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专业化。我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余姚试点后,迅速在全市推开,一大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项目可行性、合法性、合理性、可控性的科学评估,最终作出不实施、暂缓实施、可以实施三种结论,并提出合理建议和措施,在化解矛盾切实推动重大事项顺利实施的同时,关切群众的合理诉求。为确保风险评估报告的公正客观,我市引入了独立的第三方咨询和评估方式。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作为第三方,由政府来组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通过服务品质成为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左膀右臂”。海曙区成立全省首个社区组织服务中心,以公益创投的形式为名牌社会组织“输血”,首期投入的100万元基金已用于支持社会组织从事社会管理服务的29个公益组织项目。

  刚刚过完十周岁生日的81890服务中心,按照政府、企业、社会志愿者三方良性互动、全方位为民服务的运作模式,自成立以来,帮助市民解决了460万件求助事项,并向全市各县(市)区推广,建立了9个分中心,求助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已覆盖全市所有新老宁波人,成为了宁波市服务民生的一块“金字招牌”。

  汇聚民力:重在基层,服务为先

  基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我市始终坚持动员公众参与,壮大基层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群众基础。

  在江北区,活跃着一批“片区经理人”,平均一人要管起300户居民的“冷暖”。现在,很多居民习惯了:有烦心事就找“经理”唠一唠,有困难找“经理”帮忙。

  基层稳则全局安,我市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深化基层和谐促进工程,进一步延伸社会服务管理的网络和机制,积极发挥功能作用。今年年初以来已开展公益帮扶活动6900多次,收集不稳定因素相关信息2500多条,排查矛盾纠纷17173件,调处成功16805件,协助解决问题6680个。全市72万名志愿者和近18万名和谐促进员成为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的有生力量。

  同时,我市积极推行平安校园、平安宗教场所、平安医院、平安村(社区)等基层创建的延伸,实现了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社会全覆盖,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保障。

  回应民意:网上民意,网下动力

  目前,我市约有487万网民,常住人口每10人中有6人是网民。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舆论的集散地,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和放弃了服务群众的机会。

  针对网络社会“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现状,镇海区走在了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沿。从开办网上“民声快递”栏目,到在省内首推网络发言人制度,再到开通网络问政平台,是镇海区网络问政的三次突破。镇海网络问政平台规定:3小时内受理网民帖子、3个工作日内在线答复办理情况,平台假日、晚上照样有人值班有人回应,保持全天候在线运行。网民可以无障碍地反映各种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第一时间获得权威部门的解答。

  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应对”,变“以堵为主”为“疏导为主”,变“单兵作战”为“整体联动”,自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统一部署以来,市委宣传部会同我市各有关部门不断创新理念,搭建全市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和网络实名两大工程,建设了专业管理、发布引导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还健全了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四大机制。

  这种被称为“1234”的网络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促进了我市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宁波日报见习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黄正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