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络发言人新闻发布会上,3位“咪豆妈”正在读“热帖”。(资料图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的解法可套用。衡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效,关键看破解了多少社会管理难题,解决了多少重大民生问题,最终看社会和谐度、群众满意度是否明显提高。
宁波是中央和省委确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率先攻坚破题、率先探索创新的责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在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实践过程中,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部署,自觉把试点工作摆到全局高度来谋划,放到中心范畴来推进,注重民本理念,致力科学创新,紧紧围绕创新和完善8大管理体系、12个重点项目和38项工作任务的目标要求,立足总结推广、完善提升、创新突破三个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制创新,坚持项目带动,细化推进路径,促进协作联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上月,市委召开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新的起点上,宁波开始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网络社会管理创新
“1234”促进网络规范
网络,这个虚拟的公共平台无时不在触碰着真实社会的敏感神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思想舆论的集散地、社会矛盾的放大器。“一管就死,不管就乱”是国内不少城市网络管理的通病。如何规范网络社会管理成为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义。
我市从完善制度入手,规范网络社会管理创新。《关于建立政府网上发言人制度的试行办法》规定,网上发言人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受理,7个工作日内回复;遇到突发事件在事发后4小时内上网发布信息。眼下,全市已建立市、县、乡三级网上发言人队伍,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服务”转变。
网络发言人制度还向社区延伸。江东区社区干部们紧跟时尚进军网络,通过论坛与居民零距离沟通,将许多纠纷与矛盾及时化解在社区,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咪豆妈”。
“不要让这样的老人再受苦啦!”去年5月,东方论坛上出现了一个热帖,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一位步履蹒跚、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江东白鹤菜场附近拄着拐杖,艰难地拖着捡拾的垃圾。该帖子立即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反响,几天内跟了200多个帖子。
白鹤社区“咪豆妈”立即展开调查,并及时在网上说明缘由。原来,这位老人的亲属曾多次要求老人一起居住,但被老人婉拒。社区也一直要为她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多次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但老人表示生活能够维持,不想要政府的钱。社区工作人员也一直定期上门看望老人,还委托周围居民帮忙照顾她。在了解真实情况后,网友们的言论转向了对老人表示祝福和对社区工作表示理解。
江东72个社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咪豆妈”。社区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天雷打不动地上社区论坛了解网络民情,及时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工作,获得了网民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市网民数已达到487万,常住人口每10人中有6个是网民。自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统一部署以来,市委宣传部会同我市各有关部门不断创新理念,搭建全市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和网络实名两大工程,建设了专业管理、发布引导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还健全了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四大机制。
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九峰山区域打造给力“农村社区”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单位制、城市街居、农村社队制相结合的传统基层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我市对外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北仑,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外来人口快速集中,数量超过了本地人口;被征地农民急需共享均衡的公共服务,尽快提升为城市居民,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工业企业众多,但党团工等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劳资关系、环境关系、社会关系时而紧张;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发生变化,城乡界限模糊,人口逐步集聚,社会管理服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
针对上述情况,北仑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原有行政区划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文化渊源、公共配套设施、管理幅度、人员流向等因素,统一划分为“农村社区”、“工业社区”、“城市社区”和“混合社区”四种类型,提出了以九峰山区域9村成片连线统筹建设农村社区为示范,探索建立新型基层社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
位于北仑大碶街道的九峰山社区,下辖青山、牌门、城联、和鸽等七个村落,属多村联建型“农村社区”。新社区的建成,打破了原来农村封闭、守旧的发展模式,使村与村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学会合作经营,共荣共享。
有一条2公里长的山路贯穿和鸽村与城联村,由于地跨两村,修建公路一事一直没提上日程,阻碍了不少村民发展花卉种植的念头。“农村社区”建立后,由社区出面协调,很快就把这条路拉直拓宽,现在开大卡车通行都没问题。
九峰山经验打破了过去以建制村为管理单位的界限,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区域内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
建立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平台、协商议事组织为基础,党建工作、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整合社区各种社会管理资源,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把党组织建在网格、力量集中到网格、任务落实到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多种措施并举,扎实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的创新。
新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创新
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近年来,“用工荒”、“招工难”成为许多企业头疼的事情。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在追求更加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他们也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然而由于少数企业偏重于追求经济效益,没有严格按照法律、伦理、道德的要求来规范企业行为,导致部分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紧张,职工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创建和谐企业是探索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机制的核心内容。企业整体作为企业公民,在享受社会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以符合法律、伦理、道德的行为回报社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江北区以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试点工作为契机,从注重企业内部和谐拓展到企业与社会和谐、与环境和谐,全力创新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道德责任等长效机制,首创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该体系由企业和谐指数、企业信用指数、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指数、“一票否决”、职工满意度测评等五大部分组成,全面展开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工作,有力促进企业“经济人”向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社会人”转变,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全力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江北区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办法(试行)》明确了评价体系总分为100分。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按7︰3的权重分配。共性指标评价内容以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道德责任评估指标为基本框架,由五大类一级指标和44项二级指标构成。个性指标评价内容由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企业社会信用评估两方面构成。
企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影响征地拆迁工作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出现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事项、出现土地闲置或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拖欠职工工资或出现其他严重违反《劳动法》的事件等。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的实施,充分调动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提升企业自身形象和品牌效应。
“和谐企业”已真正成为一块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金字招牌”,把政府、企业、员工和社会各方的需求集聚在一起。这块“金字招牌”,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诚信经营的理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水平。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扎实有序推进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工作,逐步形成了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强化社会服务职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矛盾联合调解创新
“老娘舅”走进基层
随着改革进程加快和利益格局调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以及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等引发的各种矛盾交织叠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一方面,原有的社会矛盾化解模式比较单一,众多调解资源“单兵作战”,未能统一运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刚性约束和有效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矛盾不上交”的信访维稳责任并未真正落实,很多问题在“中转”后往往落不到实处,导致诉求不畅通、解决周期长、群众不满意,一些原本可以解决的矛盾纠纷逐步积累和爆发。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老何说和’模式开了一个好头,是非常成功的实践。”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这样评价。
去年初,为了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宁海县整合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资源,建立多个专职人民调解室。现在,当地18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专职人民调解室,打出“老何说和”的统一品牌,聘请了25名专职“老娘舅”。
老孙有一个绰号叫“黑脸娘舅”,因为他办事公正,让老百姓信得过。前阵子因为农田放水的事情,他的一名亲戚和村民发生了争执。亲戚找到了老孙,要求“为自己人讲话”。老孙也是农民出身,知道对农民来说,田里放水是件大事,如果处理不好,影响会很坏。老孙来到田里听村民怎么说,一调查才发现自家亲戚并没有受委屈,而且正是他强行把隔壁农田的水往自家田里引。最后,老孙批评了亲戚,还带着亲戚去相关村民家赔礼道歉。这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老百姓都挺佩服他。
截至今年5月底,“老何说和”已成功调处邻里问题、土地纠纷等各类案件540余件,涉案金额450余万元。
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司法、劳动、卫生等各方矛盾化解资源,形成综合优势和整体效能,以一站式服务来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联合解决机制,我市重大矛盾纠纷攻坚能力和维护大局稳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新机制的建立,使群众诉求表达有门可进,有人可找,有效提升了社会和谐水平。
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
培育“第三方”促和谐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我市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有11000多个,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层次有别、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让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更给力?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夯实基层基础的一道必破之题。
海曙区成立了全省首个区域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采取“政府扶持、民间运作、专业管理、三方受益”的运作模式,通过资金、场地、项目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器”作用。
中心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互动合作的平台,通过创建社会组织参与准入机制、服务需求与资源信息搜集机制、公益项目创投机制,促进了社会服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使更多的公益性服务在这个平台上生成输出。今年年初,该中心招募助老义工与上百位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了对子。
目前,已有1044个社会组织在中心备案,其中43个被纳入中心服务体系,并作为优先资助对象。各项机制和平台功能初步显现,为社会组织提供培训交流和专业支持20余次,受理居民社会服务热线求助100多次,办结率100%。
实践证明,社会组织已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承担了大量市场不愿做、政府无力做也做不好的社会事务,成为政府推进社会管理的得力助手。
宁波日报见习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黄正华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