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策(中)和同事在交流汽车配件技术问题。
他当过车床工,卖过水果,开过服装店……高中毕业后的10年间碰了不下十个行业,都未能闯出一条路来。看着私家车队伍越来越庞大,想着自己曾在机械厂工作两年学了点技术,于是他开店做起了汽配生意,没想到,从此顺利走上了创业之路。如今,他的汽配生意做得有模有样,年营业额好几百万元。钱赚到手了,这位36岁的创业者俞策开始琢磨怎样让员工和自己一起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把生意做得更大。
失败十多次后瞄上汽配生意
俞策的汽配店在宁波汽配市场面向环城西路的一排,总共有3间,全部用落地玻璃门装潢,窗明几净,乍一看不像是卖汽车配件,倒像是卖办公用品的。俞策说,自己当年走上汽配经营这条创业之路,实属走投无路的选择。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他进了老家慈溪一家机械厂上班,车工、铣工什么的干了两年,后来数控机床出现了,他这个非机械科班出身的工人操作起这种高级玩意儿就吃不消了。
无奈知难而退,既没有专长、又没有资金的他只好做起小买卖。先是卖水果,赚头倒是不少,“就是水果烂得快,损耗厉害,让我很恼火。”于是转行卖服装,“结果衣服款式更新也快,过了季的全成废布头了。”就这样,七八年时间,俞策前前后后尝试了不下十个行当,全都不灵光。“有没有一种产品,既不会烂掉,又不会过时,用的人也多,还和自己的老本行机械技术有点关系?”唯有汽车配件!绝境中,俞策决定放手一搏。
创业需要学习
2006年,俞策揣着仅有的两三万元本金加入了宁波汽配市场经营户的行列。
采访中,俞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创业需要学习”。2008年,俞策和上海汽配市场的大经销商有了生意上的接触。这让他大开眼界。“人家店面整洁,经营也很有规模,而且产品明码标价,包装和标识都非常规范。”上海总代理商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让俞策印象十分深刻。他回来坐不住了,当即注册了公司,抛弃了原来个体工商户的身份,和上海的总代理做起了生意。2009年,他租用了汽配城沿街的3间店面,装修一新,开始经营中高端汽配产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形象和产品品质的学习让俞策尝到了甜头,他开始琢磨更加前卫的理念:引进职业经理人。2010年,他开出条件:年薪10万元,按照经营业绩年底另加奖励,欲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倒是来了一位应聘者,到我的汽配店里观察了3天,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你现在只是销售汽配产品而已,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聘请职业经理人的阶段’!”这句话给俞策泼了一盆凉水,“我反思了一下,创业需要创新,不过也不能太超前了,否则不靠谱!”
员工持股调动大家积极性
引进职业经理人不成,俞策又开始尝试一种新的企业发展模式:员工持股。据了解,俞策公司内的多名员工都是技工学校汽修专业科班出身,大部分来自农村。让员工持股,的确会激励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不过,此举是否有变相融资之嫌呢?俞策对记者说,公司不存在资金压力,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决定出资份额,“持股总比打工挣得多!”据了解,关于员工持股一事,他咨询了之前联系过的那位职业经理人,这次人家答复他:这事靠谱!
投身汽配行业6年,俞策说自己对创业的理解就是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不能急躁冒进,不能因循守旧,一步一个脚印,企业总有做大做强的一天!”
“俞策在这里做生意,我是看着他成长起来的。”宁波汽配市场经理田爱国对记者说,“这个小伙子,人聪明,做生意实在。”在田经理的记忆中,2006年俞策刚落户汽配城时,仅租得起一间不起眼的小店面,后来能租下两间像样的店面,到如今拥有了3间临街的店面。“他起点低,做生意脑子活络,公司发展很稳健,这样的经营户靠谱。”
宁波晚报记者金莉娜文/摄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