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村民服务中心即将竣工,塘溪镇童村的村民们都挺高兴。但村党总支书记童士春心情却很复杂,为了建造这个群众急需的办事、活动场所,村里又背上了一大笔债。
“用钱的地方多了。”老童说,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急待搬迁,村民集中居住点要建设,山上的茶园要改良,上山的机耕路要拓宽……虽然有上级的支持、结对单位的资助和村民的集资,但终究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到过这里的人都说美,可我们还要富!”在村里住了70年的童召康老人说,童村地处梅溪水库上游,这里竹海深深、溪流潺潺,村民耕读传家,除了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外,还出了100多位教授,称得上人杰地灵。可它还太穷,全村2300多人,人均收入还不足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10万元……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村里富起来是老人最大的心愿。
在简陋的村老年活动室,老人们聚在一块商量旧村改造的事情。他们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大啊!健身公园造起来了,小山塘整治好了,农民饮用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小流域治理完成了……可大家的期望也更高了。他们不想住在一到台风天就提心吊胆的房子里,不想每天走好多山路背毛竹,他们想要更好的超市、医院,想着能够在家门口就业。
童凤仙在家里办了一家小五金厂,夫妻俩既是老板又是工人,一年净收入有五六万元。“孩子在读书,费用很高,不拼命不行。”她说,童村有一个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家里条件不好没人看不起你,但不供孩子读书就会处处受人指责,所以这里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出过大学生。“有了这些孩子,童村一定能等到富起来的一天。”
确实,在所有的村民心里,童村的致富路线图从未如此清晰过:村里正在利用闲置土地建造标准厂房,集体因此将有长期固定收入;村里的山货量多质好,准备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打响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村里有30多家小五金、塑料厂,可以通过联合,与山外的企业合作,发展块状经济,吸引更多村民就业;这里山清水秀,是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旅游的最佳选择……
青山悠悠,童村人的致富梦终将成为现实。村民呼声:
村内不少老房子年久失修无法住人,但大型工程机械无法进场,希望早一点造一条宽一点的道路;地质灾害点和高山上的村民需要下山,但购买新房缺少资金;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近600人,需要完善居家养老制度;山上资源丰富,但缺少销售渠道。记者献策:
除了童第周故居,童村周边还有沙孟海、沙耆、周尧等名人故居。随着象山港大桥连接线的建设,发展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当前,村里要做好村庄规划,加快旧村改造,建造一批店面房,在保留原生态的同时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另外,加快作坊式小企业和传统农业的转型,走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之路,从而让有限的土地“流金淌银”。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