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时断时续,青山映衬下的鄞江镇清源村显得更加清丽。
虽然早已湿透,但埋头耘田的周荣表却浑然不顾。在他身后,田间泥土里几乎找不到石子,细密得像筛过一样,如此精耕细作只是为了提高些产量。之前,他刚收掉一茬毛芋艿,就忙着再种一茬土豆。
老周田里的产出全部卖到菜市场。最近一段时间,夫妻俩总要在凌晨4时到田头,收芋艿、毛豆和辣椒,再骑车到5公里外的鄞江镇,价格要比卖给批发商高出不少。“苦是苦,习惯了,全家都指望着这畈田了。”山里汉子说话透着实诚。
村支书王高年沿着田边走来,劝说村民趁价格好,早点把芋艿卖掉。“当村干部快30年了,知道大家不容易。”他说,这些村民好!有了他们咬牙集资,村里才能花数年时间,改造了通集镇的公路;有了他们,村里才能铁下心,拒绝有污染隐患的工业项目,守住了青山绿水;有了他们,村里才敢搞土地流转,发展花木种植,调整产业结构……
然而,清源村的底子太薄。虽然集体经济年收入接近20万元,但建设资金仍要靠上级补助。让他感动的是,那些在外致富的村民没有忘记乡亲们,至今已无偿捐助了上百万元。正是有了这些钱,村里造起了农民公园,通上了自来水,完成了生活污水生态化改造,整治了小流域,让村民享受到医保、土保和财产保险。
“‘贫困帽’给我们带来了不少资金,可谁又愿意戴一辈子!不能眼看着后辈再穷下去啊!”王高年说,自从有了这个念头,村里修溪道、拆破屋、清垃圾,为的是给投资者留下好印象,开发生态资源;他们铺路搭桥,希望山里、田间的农产品能快点运出去;他们节衣缩食,为的是能省下更多的钱,给儿孙创业积点资本,今后回报乡里……
雨没有停。村口田头的一幕令人难忘:很多人正在锄草种土豆、玉米,他们中有男有女,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在田中艰难地走着,脸上分不清汗水还是雨水,他们大声吆喝着、谈笑着,宁静的小村显得格外动人。村民呼声:
两个自然村之间想造一条沿溪机耕路,需要大笔资金。山上田里的农产品绿色环保,但缺少销售渠道和加工企业。不少村民想搞大棚种植,却担心投资大,效益不佳,销路受阻。山上花木已开始发展,但各自为政,急需成立专业合作社。记者献策: 清源村美如桃花源,村民质朴而坚韧。当前,村里依然要坚守生态环保理念,利用山水资源和较为便利的交通,发展休闲度假、拓展训练、登山旅游等项目。发展设施农业,建立水果、蔬菜、花木、茶叶基地,形成“春有花、夏有果、秋有色、冬有绿”的产业布局。另外,可以利用闲置房子,发展养老服务业。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