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始终紧锁的“茶具博物馆”。
月湖的宝奎巷藏着茶具收藏家陈钢的一个梦想,几乎每天傍晚,沿着月湖边散步的他都会有意无意地绕到那里,一声叹息地摸摸门锁上落着的灰尘,看看门口疯长的杂草。两年前他曾经和有关部门谈妥,在这里建一座茶具博物馆,然而两年过去了,各式各样的商业会所已经鳞次栉比,原定的茶具博物馆依旧大门紧锁,何时能开张还是个问号。
调查显示,我市目前有一定公认度的民办博物馆数量已发展到31家,约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28.2%,此外各地已经审查批准正在筹建的还有8家,全市民办博物馆藏品量约3.7万件。虽然发展之势生机勃勃,然而布局不合理、土地审批难、资金短缺、参观人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正在显现,这支文博领域的新军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急需讨论的问题。
民办博物馆布局不合理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因此不少城市的博物馆都在市中心,例如在北京天安门对面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市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西湖风景区中心的浙江省博物馆等等,而在宁波,除了天一阁博物馆,包括宁波博物馆在内的各种国营与民办博物馆全部集中在鄞州区,或者余姚、慈溪、宁海等县市区,老三区几乎没有。”陈钢告诉记者,“唯一一家开在月湖边的宁波服装博物馆,也在2009年迁址于鄞州区的天宫庄园内。”
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与各区域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政策不同有关,目前宁波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等都先后出台了民办博物馆的扶持政策,而老三区至今为止都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另一个原因是民企根基深厚的宁波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博物馆特色,为了提升企业形象,或者深化行业特色,一些藏品丰富的企业家纷纷在企业门口办起了博物馆,记者了解到将在明后年开业的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浙江民族教育博物馆和世界厨房文化博物馆,分别由实力雄厚的天海集团、华茂教育集团和欧琳厨具出资筹建,最高投资达到2个亿以上,企业家办馆的现状形成了民办博物馆地址都比较偏僻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博物馆跟着企业走”,企业不可能选址在人流集中的闹市区,博物馆也因此开到了乡下。
资金困惑影响后续经营
宁波服装博物馆的变迁和蜕变也许可以看作宁波民营博物馆发展轨迹的一个缩影。“服装博物馆2009年之前是由宁波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出资兴办的全国第二家、宁波第一家民营博物馆。”运作服装博物馆多年、现为鄞州区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陈万丰给记者算了笔账,服装博物馆一年开馆运营费用大概在40万元,起先得到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等服装企业的赞助,加上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相应政府部门补贴,解决了大部分博物馆运行费用,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企业赞助渐渐脱钩冷落,只有1~2家企业一直资助。2003年起鄞州区政府每年资助20万元,但也满足不了全馆十多个员工的基本工资和必要的福利、办公等费用。为了搞活经济,博物馆负责人只得把精力放到组织临时展览上面,通过办临时展览、特展带旺人气,进而有所进账填补资金缺口,多方想办法使服装博物馆得以支撑了近十年。资金短缺直到2009年终于得到妥善解决。2009年宁波服装博物馆从月湖搬迁至鄞州下应天宫庄园。总投资1200万元的新服装博物馆,2008年鄞州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2009年再安排200万元。从市中心搬迁至新区,性质也由民办转为事业单位,再加上天宫庄园旅游业的支撑,服装博物馆开始摆脱困境,陈万丰也终于能够集中精力着力于红帮服装史的研究了。
类似的资金困惑在民办博物馆知青博物馆也一定程度存在。这个由一些老知青合资兴办的专题博物馆,因资金短缺后续经营面临困境。
从全市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现状来看,企业家办馆通常与企业品牌发展及相关产业带动挂钩,有雄厚财力支撑,而藏家及公众办馆则普遍面临资金难题。上海等地曾针对这一现状鼓励藏家筹建家庭博物馆,以解决场地问题,但最终也因为场地太小、无人捧场而不了了之。宁波惟一的家庭博物馆是宁波藏家李国良开办的火花博物馆,但影响力和参观者也十分有限。
据了解,在政策扶持力度大的鄞州区,民办博物馆造价最高补助为400万元,按300~500元/平方米补助,而建馆造价一般需要2000元/平方米,按三四百亩地的建筑体量,一家中等规模的博物馆造价通常在1000万元以上,而后续运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样庞大的资金门槛不是普通藏家和社会公众承受得起的。
多种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办博物馆是公办博物馆的一个补充,应该通过一些方式,将个人资源转化成社会资源。”市文管局文博处的祝来生认为,“比如,马未都开办博物馆,采取董事会股份制,股东共同出资共同监管运营,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积极性,值得借鉴”。
而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学生德育、科学研究形成联动,尤其在如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博物馆建设需要突破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认识,特别是纯公益性单位的认识,比如博物馆的发展可以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工业经济形成联动,使它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跟旅游结合,鄞州博物馆之乡一日游就可开辟两条线路,一条东乡线,由鄞州中心区—宁波博物馆—紫林坊—华茂美术馆——服装博物馆、非物质遗产展示中心—下应金银新绣;另一条鄞西线,可以将高桥居然博物馆、古林镇黄古林草编织博物馆、横街知青博物馆、鄞江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等博物馆串联成线。”陈万丰进一步提议道,“眼下宁波民办博物馆开馆才两三年,运行5年以后将面临一系列问题——观者审美疲劳、更新换代问题、藏品买卖等等,升级换代迫在眉睫。一方面开辟路子,跟科教、学生渠道结合,另一方面,多办临时展览、特别展览提升人气。此外还要解决文博专业科班人才到民办博物馆就任不能评职称、进不了体系的瓶颈。”
祝来生也出了个好点子:“鼓励民办博物馆依托藏品、展览研发推广博物馆文化产品,也是一条创收途径。而民办博物馆在接收捐赠、门票收入、非营利性收等方面,建议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民办博物馆亟待法律规范
除了经营难题,祝来生认为民办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还有许多有待规范的地方。
首先是准入条件不完善。有的博物馆变相赢利,成为文物交易场所。目前,宁波民办博物馆以民俗收藏类为主,档次偏低,特色不够鲜明;人员不足,配套设施没跟上;民营博物馆权利义务不明确,营利性、非营利性两种状态都存在。符合城市规范开办的与不符合城乡规划开办的政策扶持待遇相同。另外,民办博物馆运作缺少实际性操作、法律依据。藏品所有权转让、馆舍使用权租赁游离于文化行政管理之外,博物馆的开办和效益难实现。深层次困扰民办博物馆的,还有管理上另外一个难题。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而国有文物是不允许公民个人或法人买卖的。如此,进行出土文物收藏的私立博物馆就陷入悖论之中:按法律,他们藏品的所有权和来源可能都是有问题的;但法律又鼓励私人收藏,并允许私立博物馆本身作为收藏机构的存在。“目前,我们在对部分钻法律空子,利用民办博物馆为幌子,以博物馆名义进行非法买卖,征集文物,特别是出土文物的行为缺乏有效制约措施。”一位业内人士提醒道。
陈万丰建议,民办博物馆藏品需由国家级鉴定师到民办博物馆进行藏品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按一、二、三级正规文物归档,并报我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再报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批,一定级别的藏品不能买卖。
一个好消息是,眼下,宁波市文管局正在起草制定《宁波市民办博物馆条例》的立法调研报告,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是进一步发展民办博物馆的要求。在法制化、规范化方面,设定准入门槛,文物、民政行政部门要把民办博物馆纳入质量监管体系,规范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管理。
东南商报记者 黄银凤 鲍云洁/文 王增芳/摄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