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池塘古井老树 袁家村人倍加珍惜三样“村宝”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09-07 09:30:17报料热线:81850000

拥有“三宝”的村民们生活悠然自得。

  象山县丹东街道袁家村的东南面有一个池塘,池边有一口清澈见底的古井和一棵虬枝老树。

  多年来,袁家村人一直把池塘、古井、老树视若“村宝”,倍加珍惜与呵护。

  村干部说,等旁边农民会所建成后,村里将全面整理周围环境,使之成为村休闲公园一部分。

  古井遇大旱不枯

  袁家村是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山边小村,袁姓为第一大姓。史载明朝弘治年间,袁姓族人最早从象山东乡涂茨迁此居住,后遇干旱,挖掘了一口平井。井口宽约一米半,井深有六七米。

  村民袁宝全介绍说,在1999年接通自来水以前,村民饮用水主要依靠平井。记得1967年大旱,周边岙里、后山、梅溪等水井断流、干枯,只有这口井井水汩汩,昼夜不息。为了确保全村200多人饮用,村里派人值守、锁上井盖。每天早上喇叭一喊,全村出动挑桶分水。村内满足后,再支援外村。

  那时候,袁家村让人羡慕不已。

  站在井边四望,平井北距村落百余米,长期少受人为污染。平井东居青湾坑下游,可能正中溪源龙脉。村民说,冬天井口冒出缕缕热气,洗衣不觉冷;夏天站在井边阵阵凉气,喝着清甜,淋过爽快。

  村民还回忆说,过去丹城梅溪片山地广种番薯,有个外地师傅每年来村加工薯面,原来师傅看中的就是这口井。据说,用平井水筛滤的薯粉干净洁白,手感脆爽,用此粉做薯面,鲜甜滑口,久煮不糊,送到集市可卖好价钱。

  池塘可洗衣供灌溉

  袁家村的池塘与平井几乎同龄,池塘面积不大,约150平方米,呈长方形,北浅南深,最深2米多。南岸高坎砌石,北岸连着平井井台,浇成水泥地,平坦而开阔。东岸老田柳树横枝遮荫,成为乘凉好去处。过去没有自来水,村妇洗衣洗被常来池塘边,揉揉搓搓,一天到晚说笑声、捣衣声响成一片。

  池塘水从西口流出,顺着沟渠流进稻田。袁宝全说,池塘下游有几十亩山田,常年不用抽水就能灌溉。

  原来,上游青湾山脉连绵,林茂溪长水源丰富,即使遇上大旱天,池塘底部也有水。他还道出一个秘密:平井紧挨池塘,井、池仅隔两三米,但水源各路,互不相通。井水从底部泛起,池水来自表层,有时池塘清淤,井水依然满盈。

  老田柳树下好纳凉

  平井东北岸的一棵老田柳树长得奇特,整个树干弯成弓状,向西边池塘倾斜,正好遮盖池边长石凳和洗衣处,每到夏季,老柳树下就成了村民纳凉的最好地方,大家聚在老柳树下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今年76岁的周康财常到池塘边走走,他指着老树回忆说,小时放牛,这棵树还只有锄头柄大。看到池岸崩塌,树根裸露,他与伙伴倪正水等搬来石块加固。后来可能东北风常刮,树干逐步西斜,弯成弓状。田柳树长得慢,现已八九十岁了,还是不起眼,但根深叶茂,质地硬韧,

  公社化时期,有爵溪人上门看树,说是找寻一根渔船舵撑,到过好多地方,唯有这棵弯树最合适,愿出高价购买。当时全村吃食堂,经济正困难,有人建议卖掉换粮食,但多数社员反对:“饿死也不卖”。

  造路规划作了调整

  这样多年来,袁家村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池塘、古井、老树,谁也不能动。

  去年下半年,有关部门征用袁家村后山地,开发老年公寓项目,需要开辟一条出入公路,规划刚好经过老树脚下池塘岸。村干部获悉后,当即要求规划东移。

  起初,承建方以为只是移动一棵普通树木、填平池塘一角,造路的规划没有必要改道绕弯。再次谈判时,承建方还松口增加一些补偿。村方代表直摇头,当场讲述袁家村“三宝”故事。承建方颇受触动,经现场重测路基,最后往东移动五六米。

  村民周康财说,村里的古井大旱时不枯,小池塘水解决村民洗衣灌溉,老柳树下是村民纳凉好去处。现在,大家已把他们视若村里“三宝”,倍感珍惜。

  宁波晚报记者 张寅 通讯员 陈斌国 文/摄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池塘古井老树 袁家村人倍加珍惜三样“村宝”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09-07 09:30:17

拥有“三宝”的村民们生活悠然自得。

  象山县丹东街道袁家村的东南面有一个池塘,池边有一口清澈见底的古井和一棵虬枝老树。

  多年来,袁家村人一直把池塘、古井、老树视若“村宝”,倍加珍惜与呵护。

  村干部说,等旁边农民会所建成后,村里将全面整理周围环境,使之成为村休闲公园一部分。

  古井遇大旱不枯

  袁家村是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山边小村,袁姓为第一大姓。史载明朝弘治年间,袁姓族人最早从象山东乡涂茨迁此居住,后遇干旱,挖掘了一口平井。井口宽约一米半,井深有六七米。

  村民袁宝全介绍说,在1999年接通自来水以前,村民饮用水主要依靠平井。记得1967年大旱,周边岙里、后山、梅溪等水井断流、干枯,只有这口井井水汩汩,昼夜不息。为了确保全村200多人饮用,村里派人值守、锁上井盖。每天早上喇叭一喊,全村出动挑桶分水。村内满足后,再支援外村。

  那时候,袁家村让人羡慕不已。

  站在井边四望,平井北距村落百余米,长期少受人为污染。平井东居青湾坑下游,可能正中溪源龙脉。村民说,冬天井口冒出缕缕热气,洗衣不觉冷;夏天站在井边阵阵凉气,喝着清甜,淋过爽快。

  村民还回忆说,过去丹城梅溪片山地广种番薯,有个外地师傅每年来村加工薯面,原来师傅看中的就是这口井。据说,用平井水筛滤的薯粉干净洁白,手感脆爽,用此粉做薯面,鲜甜滑口,久煮不糊,送到集市可卖好价钱。

  池塘可洗衣供灌溉

  袁家村的池塘与平井几乎同龄,池塘面积不大,约150平方米,呈长方形,北浅南深,最深2米多。南岸高坎砌石,北岸连着平井井台,浇成水泥地,平坦而开阔。东岸老田柳树横枝遮荫,成为乘凉好去处。过去没有自来水,村妇洗衣洗被常来池塘边,揉揉搓搓,一天到晚说笑声、捣衣声响成一片。

  池塘水从西口流出,顺着沟渠流进稻田。袁宝全说,池塘下游有几十亩山田,常年不用抽水就能灌溉。

  原来,上游青湾山脉连绵,林茂溪长水源丰富,即使遇上大旱天,池塘底部也有水。他还道出一个秘密:平井紧挨池塘,井、池仅隔两三米,但水源各路,互不相通。井水从底部泛起,池水来自表层,有时池塘清淤,井水依然满盈。

  老田柳树下好纳凉

  平井东北岸的一棵老田柳树长得奇特,整个树干弯成弓状,向西边池塘倾斜,正好遮盖池边长石凳和洗衣处,每到夏季,老柳树下就成了村民纳凉的最好地方,大家聚在老柳树下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今年76岁的周康财常到池塘边走走,他指着老树回忆说,小时放牛,这棵树还只有锄头柄大。看到池岸崩塌,树根裸露,他与伙伴倪正水等搬来石块加固。后来可能东北风常刮,树干逐步西斜,弯成弓状。田柳树长得慢,现已八九十岁了,还是不起眼,但根深叶茂,质地硬韧,

  公社化时期,有爵溪人上门看树,说是找寻一根渔船舵撑,到过好多地方,唯有这棵弯树最合适,愿出高价购买。当时全村吃食堂,经济正困难,有人建议卖掉换粮食,但多数社员反对:“饿死也不卖”。

  造路规划作了调整

  这样多年来,袁家村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池塘、古井、老树,谁也不能动。

  去年下半年,有关部门征用袁家村后山地,开发老年公寓项目,需要开辟一条出入公路,规划刚好经过老树脚下池塘岸。村干部获悉后,当即要求规划东移。

  起初,承建方以为只是移动一棵普通树木、填平池塘一角,造路的规划没有必要改道绕弯。再次谈判时,承建方还松口增加一些补偿。村方代表直摇头,当场讲述袁家村“三宝”故事。承建方颇受触动,经现场重测路基,最后往东移动五六米。

  村民周康财说,村里的古井大旱时不枯,小池塘水解决村民洗衣灌溉,老柳树下是村民纳凉好去处。现在,大家已把他们视若村里“三宝”,倍感珍惜。

  宁波晚报记者 张寅 通讯员 陈斌国 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