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宁波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让孩子们有尊严地生活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09-15 14:00:12报料热线:81850000

  记者 赵婀娜

  2010年9月,日本长崎,第四十八次特殊教育国际交流会上,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校长,代表中国特殊教育者在2000多位来自各国的特教专家面前作了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的报告,报告被破例从20分钟延长至50分钟,世界各地的专家惊叹:“在很多发达国家做不到的事情,在中国,做到了!”

  她,就是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一位在特殊教育战线躬耕20载的女教师。

  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热爱。从“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到“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和发展”,再到“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与发展,并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刘佳芬经历了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成熟,艰难创出一份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那是只有我能读懂的眼神”

  “成为特殊教育战线的一员,纯属偶然。”1991年8月,已经在当地颇富盛誉的刘佳芬从普通学校调到县城的一所聋哑学校,开始了改变她一生轨迹的特殊教育生涯。经过3个月的手语培训,1992年1月,刘佳芬接任聋哑学校校长,开始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和改革。

  “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融合教育,只知道不能让这些学生封闭在学校里,应该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社会。”刘佳芬带着孩子们到乡镇、山区、部队、海岛……去演出,去交流,去找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孩子、理解这些孩子,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融入社会的勇气。

  为了给孩子们联系更多的锻炼机会、工作机会,刘佳芬一趟趟跑到市里,在炎炎酷暑的一天,由于过于劳累,刘佳芬晕倒在街上。“那个时候,外面的人经常这么说,一个‘老要饭的’带着一群‘小要饭的’。真的很难。”但刘佳芬挺住了,“孩子们围拢着我,用眼睛默默地看着我,用小手摸我的脸,那是一种只有我能读懂的眼神。这,就足够了。”

  “学会穿衣吃饭,比学会1+1=2更重要”

  1997年秋,刘佳芬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唯一一所智障儿童教育学校——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的校长。如果说之前聋哑学校的工作经历让她初步了解了特殊教育,那么,走进达敏,刘佳芬经历了一次更为彻底的理解和感悟。

  1997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中午,100来个学生正在学校礼堂吃午饭。刘佳芬惊呆了:满桌满地的菜汤、饭粒,孩子们的脸上、衣服上全部是汤汤水水……

  不仅孩子们吃饭的状况令人心焦,教学情况也不尽如人意。那时,学校授课方式按照普通学校的授课方式进行,可是由于孩子们先天障碍,很多孩子上了9年级,还是不懂1+1=2,而且连简单的吃饭、穿衣服都不会。

  “必须改!这种情形必须改!对这些孩子来说,生活自理都无法保证,何谈学习文化知识?学会穿衣吃饭,比学会1+1=2更重要!”经过几个月思考,刘佳芬向全校教师传达了实施“生活核心教育”的改革计划,并提出了三大教学目标——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轻度智障学生学会自食其力。无疑,刘佳芬的“生活教育”理念给长期处于迷惘之中的老师们拨开了云雾。

  可是惊喜了没几天的老师们再一次陷入迷惘:教学改革需要配套的教材,没教材怎么教学生?刘佳芬再一次果断决定:“没教材,我们自己编!”

  自编教材又谈何容易?老师们唯一可参考的就是199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刘佳芬和老师们几经努力,决定将这套教材的内容确定为生活、语文、算术,其他部分由社会实践课、少先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课程来补充。就这样,一边教学实践一边编写教材,直到1999年第一学期,老师们自己刻字、印刷的6本教材终于面世了。

  与此同时,教学活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教会学生吃饭,每天中午的饭菜搬进了各个教室;为了教会学生过马路,老师们自制了红绿灯、斑马线;学校开设起了模拟超市、邮局、公用电话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个模拟的教学环境中,以往一年都教不会的,学生们现在很快就接受了。

  融入社会,让课堂“无处不在”

  一天早上,学校的老师发现了这样的一幕:一名女生过马路时,看着来来往往的自行车、汽车和行人,吓得停在了马路中间,嘴里一边念叨着老师教的“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向前行”,可是,脚就是不敢迈步。

  这样一幕,让刘佳芬再次陷入思考:“在学校里的生活教育,毕竟是虚拟的场景,要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走出学校!走出围墙!刘佳芬做了大胆的决定。

  然而,老师们很快哭着回来了。在超市里,学生看到好吃的,拿到手里就吃;在游乐场,学生们一边玩滑梯,一边在滑梯上大小便;在小吃城,学生们遭到了谩骂、驱赶,“哪里来的傻子,快走!”……

  走向社会的初衷是良好的,但现实的残酷却不得不让刘佳芬暂时停下了脚步。经过痛苦的思考之后,不服输的刘佳芬有了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决定——“变一个人的力量为众人的力量”。她走进社区、街道寻求帮助,没想到,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可以汇聚起很多人的力量。很快,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周边的饭店、商店、超市、医院、农贸市场,都成了孩子们学习、实践的基地。从厌恶到理解再到接纳,周围的社区居民们开始慢慢接受孩子们的存在,并伸出了关爱的双手。见到这些孩子,起初,居民们会说:“傻子出来干什么?老师肯定也有毛病!”慢慢地,居民们会说:“看,他们来了!”再后来,居民们会说:“你们来了!”

  如今的刘佳芬,一切已得心应手了。对她来说,特殊教育的过程,已经不再困难,因为“我们学校不需要建太多的教学设施。因为社区就是我们的课堂和校园,设施齐备且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社区就是学生最好的直接学习之地。”“我们学校老师大大多于学生,因为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是孩子们的老师!”

  孩子们的表现也让刘佳芬的付出收获回报。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孩子们在保安、宾馆后勤、针织手工等领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用武之地,最高的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刘校长,是您让我的孩子活出了人的尊严,是您让我们家再一次燃起希望。”一位学生家长满含热泪向刘佳芬道谢。

  “月虽残,亮如雪,高挂天空谁笑缺。”刘佳芬深情而坚定地说,“恒爱如春,恒爱每一天,恒爱每一个残疾孩子,是我对特殊教育事业和特殊学生永远的承诺!”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让孩子们有尊严地生活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09-15 14:00:12

  记者 赵婀娜

  2010年9月,日本长崎,第四十八次特殊教育国际交流会上,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校长,代表中国特殊教育者在2000多位来自各国的特教专家面前作了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的报告,报告被破例从20分钟延长至50分钟,世界各地的专家惊叹:“在很多发达国家做不到的事情,在中国,做到了!”

  她,就是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一位在特殊教育战线躬耕20载的女教师。

  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热爱。从“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到“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和发展”,再到“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存与发展,并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刘佳芬经历了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成熟,艰难创出一份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那是只有我能读懂的眼神”

  “成为特殊教育战线的一员,纯属偶然。”1991年8月,已经在当地颇富盛誉的刘佳芬从普通学校调到县城的一所聋哑学校,开始了改变她一生轨迹的特殊教育生涯。经过3个月的手语培训,1992年1月,刘佳芬接任聋哑学校校长,开始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和改革。

  “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融合教育,只知道不能让这些学生封闭在学校里,应该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社会。”刘佳芬带着孩子们到乡镇、山区、部队、海岛……去演出,去交流,去找工作,让公众了解这些孩子、理解这些孩子,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融入社会的勇气。

  为了给孩子们联系更多的锻炼机会、工作机会,刘佳芬一趟趟跑到市里,在炎炎酷暑的一天,由于过于劳累,刘佳芬晕倒在街上。“那个时候,外面的人经常这么说,一个‘老要饭的’带着一群‘小要饭的’。真的很难。”但刘佳芬挺住了,“孩子们围拢着我,用眼睛默默地看着我,用小手摸我的脸,那是一种只有我能读懂的眼神。这,就足够了。”

  “学会穿衣吃饭,比学会1+1=2更重要”

  1997年秋,刘佳芬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唯一一所智障儿童教育学校——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的校长。如果说之前聋哑学校的工作经历让她初步了解了特殊教育,那么,走进达敏,刘佳芬经历了一次更为彻底的理解和感悟。

  1997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中午,100来个学生正在学校礼堂吃午饭。刘佳芬惊呆了:满桌满地的菜汤、饭粒,孩子们的脸上、衣服上全部是汤汤水水……

  不仅孩子们吃饭的状况令人心焦,教学情况也不尽如人意。那时,学校授课方式按照普通学校的授课方式进行,可是由于孩子们先天障碍,很多孩子上了9年级,还是不懂1+1=2,而且连简单的吃饭、穿衣服都不会。

  “必须改!这种情形必须改!对这些孩子来说,生活自理都无法保证,何谈学习文化知识?学会穿衣吃饭,比学会1+1=2更重要!”经过几个月思考,刘佳芬向全校教师传达了实施“生活核心教育”的改革计划,并提出了三大教学目标——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轻度智障学生学会自食其力。无疑,刘佳芬的“生活教育”理念给长期处于迷惘之中的老师们拨开了云雾。

  可是惊喜了没几天的老师们再一次陷入迷惘:教学改革需要配套的教材,没教材怎么教学生?刘佳芬再一次果断决定:“没教材,我们自己编!”

  自编教材又谈何容易?老师们唯一可参考的就是199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刘佳芬和老师们几经努力,决定将这套教材的内容确定为生活、语文、算术,其他部分由社会实践课、少先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课程来补充。就这样,一边教学实践一边编写教材,直到1999年第一学期,老师们自己刻字、印刷的6本教材终于面世了。

  与此同时,教学活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教会学生吃饭,每天中午的饭菜搬进了各个教室;为了教会学生过马路,老师们自制了红绿灯、斑马线;学校开设起了模拟超市、邮局、公用电话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个模拟的教学环境中,以往一年都教不会的,学生们现在很快就接受了。

  融入社会,让课堂“无处不在”

  一天早上,学校的老师发现了这样的一幕:一名女生过马路时,看着来来往往的自行车、汽车和行人,吓得停在了马路中间,嘴里一边念叨着老师教的“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向前行”,可是,脚就是不敢迈步。

  这样一幕,让刘佳芬再次陷入思考:“在学校里的生活教育,毕竟是虚拟的场景,要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走出学校!走出围墙!刘佳芬做了大胆的决定。

  然而,老师们很快哭着回来了。在超市里,学生看到好吃的,拿到手里就吃;在游乐场,学生们一边玩滑梯,一边在滑梯上大小便;在小吃城,学生们遭到了谩骂、驱赶,“哪里来的傻子,快走!”……

  走向社会的初衷是良好的,但现实的残酷却不得不让刘佳芬暂时停下了脚步。经过痛苦的思考之后,不服输的刘佳芬有了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决定——“变一个人的力量为众人的力量”。她走进社区、街道寻求帮助,没想到,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可以汇聚起很多人的力量。很快,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周边的饭店、商店、超市、医院、农贸市场,都成了孩子们学习、实践的基地。从厌恶到理解再到接纳,周围的社区居民们开始慢慢接受孩子们的存在,并伸出了关爱的双手。见到这些孩子,起初,居民们会说:“傻子出来干什么?老师肯定也有毛病!”慢慢地,居民们会说:“看,他们来了!”再后来,居民们会说:“你们来了!”

  如今的刘佳芬,一切已得心应手了。对她来说,特殊教育的过程,已经不再困难,因为“我们学校不需要建太多的教学设施。因为社区就是我们的课堂和校园,设施齐备且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社区就是学生最好的直接学习之地。”“我们学校老师大大多于学生,因为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是孩子们的老师!”

  孩子们的表现也让刘佳芬的付出收获回报。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孩子们在保安、宾馆后勤、针织手工等领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用武之地,最高的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刘校长,是您让我的孩子活出了人的尊严,是您让我们家再一次燃起希望。”一位学生家长满含热泪向刘佳芬道谢。

  “月虽残,亮如雪,高挂天空谁笑缺。”刘佳芬深情而坚定地说,“恒爱如春,恒爱每一天,恒爱每一个残疾孩子,是我对特殊教育事业和特殊学生永远的承诺!”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