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孙连芳:赴贵州支教11年 今年回到家乡宁波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09-16 06:37:15报料热线:81850000

孙连芳(资料照片)

  远赴贵州镇远支教11年的孙连芳回家了,昨天,记者辗转得知,她已调到鄞州龙观镇中心学校工作,这次是举家搬迁,其丈夫也已调入奉化江口中学,孩子则在鄞州高桥镇读幼儿园。

  支教11年尽心尽力

  2000年,响应团市委支援贵州的号召,孙连芳克服了种种困难,越过了家里人的重重阻碍,远赴贵州镇远支教。一年支教结束后回甬,孙连芳却出人意料地重返贵州,成为镇远四中的一名英语教师,并在贵州镇远成了家。孙连芳在贵州期间搭建起了黔甬两地爱心结对助学平台,百余名面临辍学的孩子通过孙连芳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

  孙连芳支教11年来,镇远也悄然变化着,现在镇远县经济发展了,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教师队伍已由原来的人员紧缺发展到现在的人员超编。由于国家“二免一补”的政策落实,镇远县9年制义务教育段学生辍学率接近零。可以说,孙连芳老师当年“扶贫助教”的使命已基本完成。

  这一次,她终于选择了宁波

  事实上,孙连芳的调动已于今年8月就办好了,但她一直很低调,按她的话说:“除了教育局,我谁也没告诉。”

  昨天,商报摄影记者专程赶到鄞州龙观镇中心学校,想去拍一个她在新学校的工作照片,但被她婉拒。她说:“你来采访,我不好拒绝,但登照片,太张扬了。”

  龙观镇中心学校校长周自逸说:“孙老师有顾虑。因为多年来,媒体一直在报道她的支教事迹,有人认为她会扎根贵州,不会回来了。所以这次,她怕报纸一登,议论纷纷,更怕别人误解。”

  记者从2006年开始跟踪采访孙连芳,也一直在记录她的心历路程。从记者认识她开始,她一直都在做选择题。每次的选项只有两个:宁波,镇远。2000年,从学生时就梦想成为一名支教老师的美好愿望,让她选择了贵州镇远。2001年,贵州山区孩子的声声呼唤,让已经回到宁波的她又选择了镇远。2004年,面对在贵州刚刚成立的新家,又让已办好工作调动的她选择了镇远。而这次,面对宁波年迈双亲的声声呼唤,面对孩子回甬入学的迫切需求,她选择了宁波。

  回家源于对父母、女儿的牵挂

  孙连芳说,“这次最终选择回来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女儿。”她向记者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她希望女儿能受到较好的教育,而在贵州镇远上幼儿园,“想给女儿学点乐器,可是找遍整个镇远,都没找到乐器老师,更没有这样的机构。”

  现在回到宁波,孩子转学到鄞州高桥读幼儿园,孙连芳的心稍稍有些放下。

  而离开父母11年更让孙连芳内心充满愧疚。在镇远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总是声声呼唤:“连芳,回来吧。”

  听到这些她就特别难受,怕父母听见,在电话里她只能捂着嘴哭。已经67岁的母亲做过脑部手术,后来摔断了脊椎骨,躺在床上不能动弹,69岁的父亲身体也不好,咳嗽不断。

  孙连芳说:“妈妈现在身体不好,我工作忙,我爸照顾我妈和我孩子,真对不起他们,现在终于在他们身边了,我一直在想,该怎么补偿这11年来的亏欠。”

  正在适应宁波的生活

  如今,孙连芳正在适应宁波的生活。她在学校教五年级英语。小班化教育,一个班29个学生,和原来镇远的一个班60多个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一家三口没有房子,和父母同挤在一起,而地处高桥江南村的那两间旧楼房正拆迁,因此,一家子现在住的是租来的房子。

  “高桥到龙观要坐一个小时的车,我早上6点就要起床,”孙连芳说,“但比起在镇远时一年只能回宁波两趟,我现在已经很满足了。”

  东南商报记者卢科霞 实习生蒋圆圆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

孙连芳:赴贵州支教11年 今年回到家乡宁波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09-16 06:37:15

孙连芳(资料照片)

  远赴贵州镇远支教11年的孙连芳回家了,昨天,记者辗转得知,她已调到鄞州龙观镇中心学校工作,这次是举家搬迁,其丈夫也已调入奉化江口中学,孩子则在鄞州高桥镇读幼儿园。

  支教11年尽心尽力

  2000年,响应团市委支援贵州的号召,孙连芳克服了种种困难,越过了家里人的重重阻碍,远赴贵州镇远支教。一年支教结束后回甬,孙连芳却出人意料地重返贵州,成为镇远四中的一名英语教师,并在贵州镇远成了家。孙连芳在贵州期间搭建起了黔甬两地爱心结对助学平台,百余名面临辍学的孩子通过孙连芳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

  孙连芳支教11年来,镇远也悄然变化着,现在镇远县经济发展了,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教师队伍已由原来的人员紧缺发展到现在的人员超编。由于国家“二免一补”的政策落实,镇远县9年制义务教育段学生辍学率接近零。可以说,孙连芳老师当年“扶贫助教”的使命已基本完成。

  这一次,她终于选择了宁波

  事实上,孙连芳的调动已于今年8月就办好了,但她一直很低调,按她的话说:“除了教育局,我谁也没告诉。”

  昨天,商报摄影记者专程赶到鄞州龙观镇中心学校,想去拍一个她在新学校的工作照片,但被她婉拒。她说:“你来采访,我不好拒绝,但登照片,太张扬了。”

  龙观镇中心学校校长周自逸说:“孙老师有顾虑。因为多年来,媒体一直在报道她的支教事迹,有人认为她会扎根贵州,不会回来了。所以这次,她怕报纸一登,议论纷纷,更怕别人误解。”

  记者从2006年开始跟踪采访孙连芳,也一直在记录她的心历路程。从记者认识她开始,她一直都在做选择题。每次的选项只有两个:宁波,镇远。2000年,从学生时就梦想成为一名支教老师的美好愿望,让她选择了贵州镇远。2001年,贵州山区孩子的声声呼唤,让已经回到宁波的她又选择了镇远。2004年,面对在贵州刚刚成立的新家,又让已办好工作调动的她选择了镇远。而这次,面对宁波年迈双亲的声声呼唤,面对孩子回甬入学的迫切需求,她选择了宁波。

  回家源于对父母、女儿的牵挂

  孙连芳说,“这次最终选择回来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女儿。”她向记者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她希望女儿能受到较好的教育,而在贵州镇远上幼儿园,“想给女儿学点乐器,可是找遍整个镇远,都没找到乐器老师,更没有这样的机构。”

  现在回到宁波,孩子转学到鄞州高桥读幼儿园,孙连芳的心稍稍有些放下。

  而离开父母11年更让孙连芳内心充满愧疚。在镇远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总是声声呼唤:“连芳,回来吧。”

  听到这些她就特别难受,怕父母听见,在电话里她只能捂着嘴哭。已经67岁的母亲做过脑部手术,后来摔断了脊椎骨,躺在床上不能动弹,69岁的父亲身体也不好,咳嗽不断。

  孙连芳说:“妈妈现在身体不好,我工作忙,我爸照顾我妈和我孩子,真对不起他们,现在终于在他们身边了,我一直在想,该怎么补偿这11年来的亏欠。”

  正在适应宁波的生活

  如今,孙连芳正在适应宁波的生活。她在学校教五年级英语。小班化教育,一个班29个学生,和原来镇远的一个班60多个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一家三口没有房子,和父母同挤在一起,而地处高桥江南村的那两间旧楼房正拆迁,因此,一家子现在住的是租来的房子。

  “高桥到龙观要坐一个小时的车,我早上6点就要起床,”孙连芳说,“但比起在镇远时一年只能回宁波两趟,我现在已经很满足了。”

  东南商报记者卢科霞 实习生蒋圆圆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