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市政府主办,市委人才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2011中国宁波国际人才高层论坛暨中日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讨会17日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研究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教授,日本高千穗大学理事长藤井耐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企业国际人才开发与合作”这一主题,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建设“人才特区”吸引国际化人才
吴江指出,国际化人才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拥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推进创新创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资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推进国际化人才开发迫在眉睫。当前,国际化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要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必须借鉴“经济特区”的经验,打造人才特区。人才特区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开发关系密切,互联互促,加快国际化人才开发是人才特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建设人才特区是破解国际化人才开发难题的有效途径,可以以人才特区为载体,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来带动国际化人才开发。
吴江特别强调,“人才特区”是政府属性,社区是社会属性和市场属性,人才特区最终要建设发展成为“人才社区”,为此,要突出抓好三项工作:首先,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体系。围绕法治环境、税制问题、激励机制、创业机制、通关便捷等国际化人才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通过探索政府向市场、社会横向放权,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纵向放权,给人才松绑,形成政府、市场、人才的良性互动;通过在人才特区探索建设国际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才资源服务产业,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拓宽人才创业创新的融资渠道,鼓励创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优化市场环境。最后,要构建国际人才社区。通过建设“一会三制”,即人才发展协会和人才配套法制、人才工作服务机制、人才投融资体制,营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优雅的人文环境、良好的经商环境,建立多元化环境友好型和国际风格、国际水准、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社区。
创新机制留住国际化人才
姚先国结合浙江的实际指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浙江转型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实施国际化人才集聚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他认为,宏观上,应以国际化人才开发为核心,构建“民间资本+国际化人才+政策支撑”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创新发展体系。具体来说,首先要以资源整合作为创新体系构建的主线,克服科技创新中的短板效应。其次,通过创新发展体系构建“三个对接”实现资源整合,一是民间资本与海外人才对接,整合创业要素;二是异质性人力资本对接,即全球人才、科技人才、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相融合,实现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三是企业创新冲动与政府政策激励对接,形成优良的创新环境。微观上,应以用为本,完善国际化人才开发的微观机制。他特别指出,国际人才开发要突出“以用为本”,避免出现“企业冷政府热”、“人才特区”的“孤岛效应”、民营企业引才难用才更难等问题。为此,需要着力创新五大机制,即人才搜寻的信息机制、人才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整合机制、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定价机制、海外人才融入本土文化、企业文化的沟通机制、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系统与政府服务机制。
藤井耐指出,全球化人才培养和管理必须立足于宏观的社会系统和微观企业环境,在企业系统内构建组织性的知识创造机制,如在企业内部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包容其他文化的国际化企业环境等。他还认为,要用活全球化人才,必须要搭建组织间主要是本国总公司和海外当地子公司间的网络系统,形成“全球本土化(全球化、本土化)”、“全球化(标准化)”、“多样化、个性化、地域性”等关键理念;同时,要实现录用、晋升以及工资体系的管理本土化,形成“本国总公司、海外当地子公司、国际标准的综合系统”等关键理念。
宁波日报记者龚哲明 通讯员丁春文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