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北京时间昨天凌晨2点,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被视为“美国的诺贝尔奖”,或者是诺贝尔奖“风向标”。至今为止,拉斯克奖得主中已经有80人获诺贝尔奖,其中28人是在过去20年中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在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疾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屠教授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出席颁奖仪式时说,“这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可以引导发现青蒿素这样有用化合物的好例子。”
新华社发表时评说:“从一棵棵寻常的青蒿草中提炼出一种神奇的物质,让人类能彻底告别致死疾病的困扰——这就是屠呦呦等老一辈中国科学家们创造的青蒿素传奇。”
屠呦呦是我们宁波人,高一时就读效实中学,高二、高三时就读宁波中学,是宁波中学51届(春)高中毕业生,1951年考上北京大学生物药学专业,现在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她的老家就在市中心开明街和莲桥街一带。
此前本报最先从美国方面获得屠呦呦获奖消息,成为全国最早报道屠呦呦其人其事的媒体之一,并一路追随她的足迹走来,连线本地、北京和美国,连续报道了她投身科研,孜孜以求为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事迹,挖掘她作为平凡人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 沈莉萍
宁波女儿屠呦呦
翻开宁波中学的简史《百十春秋》,在1951年高中毕业生的名单上,找到了屠呦呦的名字。记者同时发现,屠呦呦的同一届同学人才辈出,有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的王义遒、中科院院士石钟慈、少将童中杰、著名出版家傅璇琮、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等人。10多年来,宁波中学两个月一期的校报,一直都在寄给屠呦呦,从未间断。
1930年,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她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的高中同班同学陈效中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现居住在东钱湖畔。他告诉记者,他与屠呦呦同龄,都是81岁,初中时与屠呦呦丈夫李廷钊是同学,高中时与屠呦呦是同班同学,后来大家都考到了北京,两家人经常走动。陈效中来到宁波后,屠呦呦还给他来过一封信。
他说,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父母很宝贝她。陈效中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还经常让陈效中带好吃的东西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她有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一个在北京。丈夫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老家就在天封塔对面,位于开明街和莲桥街之间。她家的老房子还在,不过早就没在住了,老邻居也都已经搬走了。前几年,陈老先生还拍过几张老家的照片给屠呦呦寄去。
屠呦呦是宁波的骄傲。海曙区文保所致电本报,想以名人故居的形式保护好屠呦呦的故居……宁波晚报记者 沈莉萍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