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老龄办统计,至去年年底,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02.4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7.83%。老年人口空巢化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全市约有67.8%的老年人为空巢老人,其中26.5%为独居老人。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69万余人。今天是重阳节,又恰逢国庆长假。昨前两日,记者走访了多户家庭,与老人们拉家常、聊心事。
儿子在国外20多年只回过一次家
72岁的史先生和71岁的杜女士的老年生活过得还是挺充实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外,两位老人在社区当义工,自己找事忙着。照杜女士说:“不能闲下来多想,多想要想出毛病来的。”
大儿子已在澳大利亚20多年了,开了一家洗衣店,因为常年要24小时营业,假期非常少。这20多年来,大儿子才回过一趟宁波。夫妻俩实在想念,在这20多年中,去过3次澳大利亚。
小儿子也在国外,在约旦做生意,每年就春节回来一趟。“大儿子的越洋电话倒是每个星期都会打来的,我们也知道他有孝心的,但是没有办法。”
夫妻俩平时非常热心社区里的各项活动。一直在说这些年都习惯了的杜女士,也隐隐说着自己的担心:“平时寂寞我们自己会排减,最怕生病了,孩子这么远,搭不上手的。”
上海杭州路虽不远,但回家的次数也不多
朱师傅和方女士夫妻俩,有两个儿子,一个在杭州工作,一个在上海工作。其实两个城市离宁波都不远,但儿子工作忙,节假日来得也不多。
“他们都说自己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回来看我们。去年,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回来看我们了,我就发火了,我说在外当小官,不如一起去讨饭。一家人在一起多热闹多开心呀!”80岁的朱师傅说起这事,还有点气呼呼的。
朱师傅说,没有子女在身边,生活很不方便。有线电视换成数字电视后,他和老伴都不会用。“有4个人教过我怎么使用数字电视,都没学会,后来还是电视台的一个人教会了我。”
家中的空调也是如此,朱师傅按了开的按钮,但没有热风,以为空调坏了,把维修工叫上门来了。维修工告诉他热风要等几分钟才有,还怪他这点小常识都不懂。
“他们要是有心常回家,我会连这个都不懂?”朱师傅把这此“小事”都怪在“孩子不常回家看看”。
说到这里,朱师傅神情寂寞地向记者说起了一个故事:“一位教授父亲把儿子培养成才,考到了国外名校,在国外事业挺成功的,留教授一人独居过日子;还有一位修车老人,他的儿子读书并不争气,只能做些小生意维生,但每天晚上,儿子儿媳能陪着老头喝喝小酒,侃侃大山。记者同志,你说,哪位父亲更幸福?”
“老漂族”跟着子女“漂”缺少安全感
今年65岁的张敏(化名)是黑龙江人,两个女儿都定居宁波。大女儿找了个宁波老公,3年前,女儿怀孕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以及未来的宝贝,张敏和丈夫毅然以9万多元的价格卖掉了老家的房子,来到了宁波。
起初,人生地不熟,连上街买个菜都要请“翻译”,十分不方便,但毕竟还有老伴相陪,心里宽慰许多。第二年张敏抱上了可爱的外孙女,女儿由于工作繁忙,休息几个月后就上班了,带外孙女就成了张敏夫妻俩共同的寄托。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高,学会走路,学会了说话,这样的过程很幸福,小孩现在也跟我最亲。”张敏自豪地说,但这并不能完全弥补两老对生活的遗憾。张敏说,夫妻俩来到宁波,每年回不了一次老家,老家的亲戚、朋友也只能通过电话联络感情,有时觉得生活没有以前快乐和自由。
女儿、女婿都很孝顺,但张敏夫妻俩还是经常后悔卖掉老家房子一事。“本想叶落归根,如今房子都没了,似乎家也没了,没有安全感。”
为养孙辈老夫妻只好分居两地
“今天我家的那位不知道又在外面吃什么?等会打个电话去问问。”陈丽娟(化名)口中念叨着,抱起1岁的小孙子往家赶。今年刚满60岁的陈丽娟保养得很好,看外貌根本猜不出年龄。
夫妻俩都是慈溪一家企业退休的工人,陈丽娟的丈夫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两老的日子过得不错。自从有了孙子之后,平淡的日子结束了,住在宁波的儿子要求母亲来自己家中带孩子,虽然是同一个城市,但也需要1个小时的车程,这样的要求又不能拒绝,最终导致了现在两老两地分居的局面。
陈丽娟说,做了30多年的夫妻,以前从没有分开过这么长时间,想不到老了还要分开。其实他们家不缺钱,可以雇一个保姆,但儿子、媳妇都不同意,说现在的保姆很难找,自家人养放心,可又不想让陈丽娟带回老家养,老伴又放不下自己的小店,左右为难。
“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平常家务活都是我一手包办的,现在没了我,只能经常喝矿泉水、吃方便面。给他请个钟点工吧,我又不放心。”陈丽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陈丽娟每个月回慈溪给老伴打扫一次房间,住个一二天再回来,这样的生活模式“运行”了近1年。她告诉记者,自己真的过不下去了,不止一次提出要回老家,但儿子总劝她再忍一段时间,等孩子上了小小班再说。
“我的苦楚没法说,儿子埋怨我老喊着要回去不心疼孙子,而老伴又埋怨我长期不在家,唉!”陈丽娟摇着头,无奈地说道。
东南商报记者 卢科霞 戎美容 通讯员 傅奇丹 黄海云 王叶芬 余芳芳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