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本地产大嵩印章石濒临绝产 价值难衡量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0-10 07:37:59报料热线:81850000

陈云打磨大嵩石印章,色泽可与鸡血石相媲美。

大嵩石制作的“精灵冻”笔舔

  东南商报记者 鲍云洁

  印章收藏者习惯于将四大名石——寿山、青田、昌化和巴林之外的所有印章石统称“外省石”,仅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不屑之微意。事实上,市场对四大名石的追捧也确实几近疯狂,动辄上百万的价格让篆刻爱好者们望尘莫及,连带仿冒印章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然而在宁波的印章石爱好者陈云看来,“外省石”中也不乏精品,例如我们宁波本地产的大嵩石,“清代全祖望曾赋诗赞其‘海潮日夕来,吞吐太阴精。石其果有知,为我光莹莹’。可惜的是,这一具有文物价值的‘宁波特产’,因为长期缺乏保护,目前已经濒临绝产”。

  如幽人隐士名誉印坛

  陈云最早接触大嵩石是在2003年,初学篆刻的他在经过一番比较后,发现大嵩石的刀感非常适宜篆刻印章,“四大名石之所以能够从全国几百种印章石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的质地、色彩、认知度等方面都无可挑剔,适宜雕刻,而外省石总是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例如辽宁石和青海石清透美观,但大部分刀感不好。”陈云告诉记者,“而大嵩石在这些外省石中属于出类拔萃的,首先从质地上看其韧度很高,篆刻细朱文线条挺拔且不易断裂,刀感不在四大名石之下;其次是色彩虽不及四大名石那般夺目鲜艳,但古朴流丽,非常耐看。有人形容青田冻石是深闺稚女,文静娴雅;昌化石是小家碧玉,楚楚可人;寿山石是少妇艳装,五彩翩跹;大嵩石则如幽人隐士,独步石林,名誉印坛。”

  同样是大嵩石爱好者的忻巨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大嵩石考略》的撰写工作,他在里面详细记述了古人对大嵩石的高度评价:最早的是海宁人陈目耕编著的《篆刻针度》中,赞大松石其质类玉,间有洒墨黑斑,文采流丽,他介绍了十六种印石,将大松石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青田冻石、封门石。西冷印社社员、宁波人周节之先生更是形容大嵩石“常见的多紫绀色或蓝色斑点带有冻块的;有纯白色不透明的鸡骨白”,更有佳品,近似昌化产微透明的“藕粉冻”色。

  总之,由以上几种颜色为主,相互渗透融化,以至“色相百变成”。当代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看到家乡出产的大嵩印石色质俱胜往昔,也曾高兴地题下苍劲有力的“大松石”(大嵩石又名大松石、牛祭石、羊求休、灯明冻等)三字。

  昔日缺乏保护濒临绝产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色艺俱佳”的印章石,如今却已濒临绝产。“和四大名石的产地群山绵延不同,大嵩石产地仅有一山,就是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大松乡球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山的四面办起了采石厂,用来建造大嵩大闸,每年出石万余方。蜿蜒于山北坡的大嵩玉石带,就这样被一次又一次的炸山行动损伤破坏,让藏友心痛不已。宁波对大嵩石有所了解的藏友和篆刻爱好者中,有不少人都曾经到球山采过石头:2006年陈云所见的球山已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山包,四周夷为平地,他只能在周围的乱石堆里找寻一些昔日采石后留下的碎角料;近年来藏友再去考察,早已无石可捡。

  “但大嵩石出章率非常少,一来石体中有较多的龟裂纹,硬度稍高的,又多含硅元素,石钉很多,二来当地民众的多次炸山行为更是让大嵩石碎石成堆,裂纹增多,大块的难以寻见。”陈云告诉记者,如今,北坡的矿脉已经被破坏殆尽,只有深埋在地下的矿脉里还藏有好石。

  惟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大嵩石的文化价值正逐渐被重视。去年鄞州区文管办在咸祥镇政府主持召开了关于咸祥镇球山保护问题的讨论会。鄞州区文管办谢国旗主任告诉记者,2010年9月16日,大嵩石矿址被列为鄞州区第五批文物保护点,目前已经封存,严禁继续开采或破坏。

  大嵩石价值难以用市价衡量

  记者发现,和其他石种开采量越少、价格越高所不同的是,大嵩石的价格并没有因为濒临绝产而水涨船高。陈云在网上开了个“三生居印章石专售店”,出售的大嵩石中普通彩石的价格不过一两百元,冻石的价格达到上千元的屈指可数。“我在网上卖了几年的大嵩印章石,总体涨幅很小,最高的价格也没超过5000元。”存世量实在太小,知名度不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嵩石是宁波特产,不少宁波家庭都会藏个几件,但真正的佳品肯定舍不得出手的,一来现有的市场价格根本不足以反映这一稀有品种的真正价值,二来收藏大嵩石多是真正的收藏或篆刻爱好者,而非短线炒作的投资客。”忻巨表示。

  在陈云售卖大嵩石的帖子上,几乎都写上了“售罄”、“仅供欣赏”的字样。他告诉记者,他的网店有不少杭州、上海的买家,因为这两地的刻章文化比较发达,有三位买家在零星购买了几枚大嵩印章石之后,逐渐发现了它的独特美感和优良质地,今年分别预定了近百枚。“大嵩印章石本来就数量就不多,再加上顶级的精品我也舍不得出售,因此网店以后只能另辟蹊径,多介绍点玉石文化,多卖点其他类别的印章石了。”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本地产大嵩印章石濒临绝产 价值难衡量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0-10 07:37:59

陈云打磨大嵩石印章,色泽可与鸡血石相媲美。

大嵩石制作的“精灵冻”笔舔

  东南商报记者 鲍云洁

  印章收藏者习惯于将四大名石——寿山、青田、昌化和巴林之外的所有印章石统称“外省石”,仅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不屑之微意。事实上,市场对四大名石的追捧也确实几近疯狂,动辄上百万的价格让篆刻爱好者们望尘莫及,连带仿冒印章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然而在宁波的印章石爱好者陈云看来,“外省石”中也不乏精品,例如我们宁波本地产的大嵩石,“清代全祖望曾赋诗赞其‘海潮日夕来,吞吐太阴精。石其果有知,为我光莹莹’。可惜的是,这一具有文物价值的‘宁波特产’,因为长期缺乏保护,目前已经濒临绝产”。

  如幽人隐士名誉印坛

  陈云最早接触大嵩石是在2003年,初学篆刻的他在经过一番比较后,发现大嵩石的刀感非常适宜篆刻印章,“四大名石之所以能够从全国几百种印章石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的质地、色彩、认知度等方面都无可挑剔,适宜雕刻,而外省石总是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例如辽宁石和青海石清透美观,但大部分刀感不好。”陈云告诉记者,“而大嵩石在这些外省石中属于出类拔萃的,首先从质地上看其韧度很高,篆刻细朱文线条挺拔且不易断裂,刀感不在四大名石之下;其次是色彩虽不及四大名石那般夺目鲜艳,但古朴流丽,非常耐看。有人形容青田冻石是深闺稚女,文静娴雅;昌化石是小家碧玉,楚楚可人;寿山石是少妇艳装,五彩翩跹;大嵩石则如幽人隐士,独步石林,名誉印坛。”

  同样是大嵩石爱好者的忻巨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大嵩石考略》的撰写工作,他在里面详细记述了古人对大嵩石的高度评价:最早的是海宁人陈目耕编著的《篆刻针度》中,赞大松石其质类玉,间有洒墨黑斑,文采流丽,他介绍了十六种印石,将大松石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青田冻石、封门石。西冷印社社员、宁波人周节之先生更是形容大嵩石“常见的多紫绀色或蓝色斑点带有冻块的;有纯白色不透明的鸡骨白”,更有佳品,近似昌化产微透明的“藕粉冻”色。

  总之,由以上几种颜色为主,相互渗透融化,以至“色相百变成”。当代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看到家乡出产的大嵩印石色质俱胜往昔,也曾高兴地题下苍劲有力的“大松石”(大嵩石又名大松石、牛祭石、羊求休、灯明冻等)三字。

  昔日缺乏保护濒临绝产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色艺俱佳”的印章石,如今却已濒临绝产。“和四大名石的产地群山绵延不同,大嵩石产地仅有一山,就是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大松乡球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山的四面办起了采石厂,用来建造大嵩大闸,每年出石万余方。蜿蜒于山北坡的大嵩玉石带,就这样被一次又一次的炸山行动损伤破坏,让藏友心痛不已。宁波对大嵩石有所了解的藏友和篆刻爱好者中,有不少人都曾经到球山采过石头:2006年陈云所见的球山已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山包,四周夷为平地,他只能在周围的乱石堆里找寻一些昔日采石后留下的碎角料;近年来藏友再去考察,早已无石可捡。

  “但大嵩石出章率非常少,一来石体中有较多的龟裂纹,硬度稍高的,又多含硅元素,石钉很多,二来当地民众的多次炸山行为更是让大嵩石碎石成堆,裂纹增多,大块的难以寻见。”陈云告诉记者,如今,北坡的矿脉已经被破坏殆尽,只有深埋在地下的矿脉里还藏有好石。

  惟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大嵩石的文化价值正逐渐被重视。去年鄞州区文管办在咸祥镇政府主持召开了关于咸祥镇球山保护问题的讨论会。鄞州区文管办谢国旗主任告诉记者,2010年9月16日,大嵩石矿址被列为鄞州区第五批文物保护点,目前已经封存,严禁继续开采或破坏。

  大嵩石价值难以用市价衡量

  记者发现,和其他石种开采量越少、价格越高所不同的是,大嵩石的价格并没有因为濒临绝产而水涨船高。陈云在网上开了个“三生居印章石专售店”,出售的大嵩石中普通彩石的价格不过一两百元,冻石的价格达到上千元的屈指可数。“我在网上卖了几年的大嵩印章石,总体涨幅很小,最高的价格也没超过5000元。”存世量实在太小,知名度不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嵩石是宁波特产,不少宁波家庭都会藏个几件,但真正的佳品肯定舍不得出手的,一来现有的市场价格根本不足以反映这一稀有品种的真正价值,二来收藏大嵩石多是真正的收藏或篆刻爱好者,而非短线炒作的投资客。”忻巨表示。

  在陈云售卖大嵩石的帖子上,几乎都写上了“售罄”、“仅供欣赏”的字样。他告诉记者,他的网店有不少杭州、上海的买家,因为这两地的刻章文化比较发达,有三位买家在零星购买了几枚大嵩印章石之后,逐渐发现了它的独特美感和优良质地,今年分别预定了近百枚。“大嵩印章石本来就数量就不多,再加上顶级的精品我也舍不得出售,因此网店以后只能另辟蹊径,多介绍点玉石文化,多卖点其他类别的印章石了。”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