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象山
象山山根村耕读传家的千年古村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0-12 10:45:47报料热线:81850000

顾福漕故居“养气庐”

  乡村名片

  山根村,位于象山县新桥镇西北部,北倚五狮山,省道茅石线从村前经过,交通便捷。现有人口1460人,90%以上姓顾,是个具有独特文化渊源的千年古村。

  山根自古文风盛行,多出俊才。国学大师陈汉章先生在北大任教时,手下有四个得意门生,人称“四猢狲”,均出自象山故里,其中山根就占两个——顾德涵和顾福漕。由此,足见山根之秀。

  村名来历

  山根村原名叫龙峰,后来为何会把一个村名改成土得掉渣?

  一种说法,之所以更名是因为避讳造成的。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凡皇帝名字用过或读音相同的都应该回避,否则会获大不敬罪。“龙峰”因与清朝“乾隆”有同音,故更名为山根。

  另一种说法是,该村原在一处叫泥浪的地方,明朝中后期才逐渐向五狮山南麓的山脚移动,可理解为“村在山根”之意。

  记者探访

  到山根村的路,并不难走。从象山县的城区坐车,每隔半小时就有中巴车直达村里。下了车,就可见小山村北靠绵绵高山,南面空旷辽远。村里新房林立,最吸引人的是村正中央广场西侧,有一幢崭新的农民会所,高3层,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

  60岁的村干部顾德枢告诉记者,村子北面的高山叫五狮山,是象山县中部最高的山峰。村里的农民会所建于2008年,花了160余万元。问他钱从哪里来?回答说,该村在1968年前后参与大规模的围海塘行动,当时共围了1200亩海塘,其中56%属于山根村,现在这些海塘出租就可为村里带来每年几十万元的收入。

  始祖是北宋象山县令

  村中央广场的北侧,是顾氏宗祠,里面供奉的是顾氏始祖顾方。顾方,字正夫,原籍丹徒(今江苏镇江丹徒区),北宋进士。他是象山历史上有作为的县令,政绩在《四库全书》、《明州象山顾县令祠堂碑记》、《象山县志·名宦传》等都有记载。

  记载说,顾方出任县令之前,象山衙门内比较混乱。他到任后,着力整顿吏治,关怀民生,重视教化,取得明显实效,深得百姓拥戴。去世仅两年时间,官方给予立祠褒奖。该祠于清嘉庆二十年重建,称“顾公祠”,地点在原象山中学宿舍隔壁道路北端西侧,上世纪60年代还在。

  据顾氏宗谱记载,顾方有两个儿子,长子顾直,次子顾宽。嘉祐四年,顾方在任期间亡故。第二年,长子顾直就率族人迁居距县城五十余里的山根村。

  当时顾直之所以选择迁居乡野,村中传说是因为他父亲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曾交代后代子孙不要“吃衙门饭”,还不如选择一方净土耕读为生,自食其力,活得悠然自在。而顾氏宗谱上记载,顾直“爱象山山水胜,土壤之沃,择其可居之地,而龙峰尤胜”,所以迁居山根。

  还有一种传说,当年顾方任县令时曾去五狮山求雨,看到山下“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颇似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描写的景色,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

  耕读传家的族风世代流传

  山根顾氏虽然迁居乡野,且遵从祖训一般都不为官,但耕读传家的族风世代流传下来。

  据村里老人回忆,从前,山根顾氏有个不成文规矩:每年大年初一下午,古色古香宗祠内张灯结彩,烛光摇曳,德高望重的族长把青年才俊与可造之才集中起来,由族内宿儒(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讲述家族渊源,诵读始祖贻书,传授为人之道。顾氏族人希望通过这种庄严的形式,让先辈的文化理念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可惜,这种教育方式不知何时失传。

  后来,顾氏族人将祖上的期许浓缩成六个字:“粥要吃,书要读”。顾德枢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末吃大锅饭时,他正读小学,每次上学前,村里老人经常会跟他说“书要认真读,饭尽管吃”。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因参加高考被录取人数众多,令人刮目相看,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而历朝历代,山根村也不乏人才辈出。”据顾德枢介绍,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座叫“养气庐”的老房子,主人是人称“四猢狲”之一的顾福漕。

  上世纪20年代初,能上北京大学的,就全国而言也是凤毛麟角,而偏僻的山根村居然出了两位北大毕业生,一位叫顾德涵,一位叫顾福漕。业师陈汉章将外甥女许配给了顾德涵,而待顾福漕则比自己儿子还好。1924年“庚款余额”公派日本留学分给浙江只有3个名额,规定第一名修文法,其余学军事。顾福漕一举夺冠,获得了东渡留学机会,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法学系,被称为浙东公费留学日本第一人。宁波晚报记者 王霞开 文/摄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

象山山根村耕读传家的千年古村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0-12 10:45:47

顾福漕故居“养气庐”

  乡村名片

  山根村,位于象山县新桥镇西北部,北倚五狮山,省道茅石线从村前经过,交通便捷。现有人口1460人,90%以上姓顾,是个具有独特文化渊源的千年古村。

  山根自古文风盛行,多出俊才。国学大师陈汉章先生在北大任教时,手下有四个得意门生,人称“四猢狲”,均出自象山故里,其中山根就占两个——顾德涵和顾福漕。由此,足见山根之秀。

  村名来历

  山根村原名叫龙峰,后来为何会把一个村名改成土得掉渣?

  一种说法,之所以更名是因为避讳造成的。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凡皇帝名字用过或读音相同的都应该回避,否则会获大不敬罪。“龙峰”因与清朝“乾隆”有同音,故更名为山根。

  另一种说法是,该村原在一处叫泥浪的地方,明朝中后期才逐渐向五狮山南麓的山脚移动,可理解为“村在山根”之意。

  记者探访

  到山根村的路,并不难走。从象山县的城区坐车,每隔半小时就有中巴车直达村里。下了车,就可见小山村北靠绵绵高山,南面空旷辽远。村里新房林立,最吸引人的是村正中央广场西侧,有一幢崭新的农民会所,高3层,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

  60岁的村干部顾德枢告诉记者,村子北面的高山叫五狮山,是象山县中部最高的山峰。村里的农民会所建于2008年,花了160余万元。问他钱从哪里来?回答说,该村在1968年前后参与大规模的围海塘行动,当时共围了1200亩海塘,其中56%属于山根村,现在这些海塘出租就可为村里带来每年几十万元的收入。

  始祖是北宋象山县令

  村中央广场的北侧,是顾氏宗祠,里面供奉的是顾氏始祖顾方。顾方,字正夫,原籍丹徒(今江苏镇江丹徒区),北宋进士。他是象山历史上有作为的县令,政绩在《四库全书》、《明州象山顾县令祠堂碑记》、《象山县志·名宦传》等都有记载。

  记载说,顾方出任县令之前,象山衙门内比较混乱。他到任后,着力整顿吏治,关怀民生,重视教化,取得明显实效,深得百姓拥戴。去世仅两年时间,官方给予立祠褒奖。该祠于清嘉庆二十年重建,称“顾公祠”,地点在原象山中学宿舍隔壁道路北端西侧,上世纪60年代还在。

  据顾氏宗谱记载,顾方有两个儿子,长子顾直,次子顾宽。嘉祐四年,顾方在任期间亡故。第二年,长子顾直就率族人迁居距县城五十余里的山根村。

  当时顾直之所以选择迁居乡野,村中传说是因为他父亲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曾交代后代子孙不要“吃衙门饭”,还不如选择一方净土耕读为生,自食其力,活得悠然自在。而顾氏宗谱上记载,顾直“爱象山山水胜,土壤之沃,择其可居之地,而龙峰尤胜”,所以迁居山根。

  还有一种传说,当年顾方任县令时曾去五狮山求雨,看到山下“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颇似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描写的景色,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

  耕读传家的族风世代流传

  山根顾氏虽然迁居乡野,且遵从祖训一般都不为官,但耕读传家的族风世代流传下来。

  据村里老人回忆,从前,山根顾氏有个不成文规矩:每年大年初一下午,古色古香宗祠内张灯结彩,烛光摇曳,德高望重的族长把青年才俊与可造之才集中起来,由族内宿儒(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讲述家族渊源,诵读始祖贻书,传授为人之道。顾氏族人希望通过这种庄严的形式,让先辈的文化理念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可惜,这种教育方式不知何时失传。

  后来,顾氏族人将祖上的期许浓缩成六个字:“粥要吃,书要读”。顾德枢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末吃大锅饭时,他正读小学,每次上学前,村里老人经常会跟他说“书要认真读,饭尽管吃”。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因参加高考被录取人数众多,令人刮目相看,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而历朝历代,山根村也不乏人才辈出。”据顾德枢介绍,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座叫“养气庐”的老房子,主人是人称“四猢狲”之一的顾福漕。

  上世纪20年代初,能上北京大学的,就全国而言也是凤毛麟角,而偏僻的山根村居然出了两位北大毕业生,一位叫顾德涵,一位叫顾福漕。业师陈汉章将外甥女许配给了顾德涵,而待顾福漕则比自己儿子还好。1924年“庚款余额”公派日本留学分给浙江只有3个名额,规定第一名修文法,其余学军事。顾福漕一举夺冠,获得了东渡留学机会,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法学系,被称为浙东公费留学日本第一人。宁波晚报记者 王霞开 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