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人士众志成城实现宁波辛亥光复起义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0-16 07:44:38报料热线:81850000

  主讲人:朱道初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喜好文史,笔耕不辍,撰写散文、随笔、论文等多篇,有个人专著七种,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出版。

月湖畔的卢宅,其主人卢成章,在辛亥革命时期对光复宁波作出过重大贡献。

这是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来宁波时演讲的会场旧址。

  现在的宁波东恩中学校园内,一块高耸于台基上的白色大理石碑,镌刻“孙中山先生演讲处”8个大字。摄影 龚国荣

  宁波辛亥光复,有关历史资料对其具体时间的记述略有出入。光复领导人陈训正等断为1911年11月5日,《申报》当年11月9日的报道称是11月5日中午。该报说:当日11时,宁波民军占领电报局,午刻,衙署、学校、店铺及各种机关一律挂起白旗,占领道台衙署当为正午12时。所以宁波光复的确切时间应是在1911年11月5日12时。

  这个光复时间不但领先于全省各郡县,且与省城杭州的光复为同一天。当时宁波光复即成立名称颇有创意的“军政分府”,然后以军政分府名义下令驻甬陆军部队(新军)出绍兴助攻省城,令巡防营(旧军)发兵收复温台各县。虽然不久得到杭州已经光复的电报,故出兵之事未就,但宁波在辛亥光复中的觉醒意识和敢作敢为的精神可见一斑。而且奉化栖凤百余名渔民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分别派充攻打省城巡抚衙署等军政要害的先锋队,宁海籍的童保暄则担任了光复杭州的临时总司令官,足见宁波人士对省城的光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波同盟会会长赵家艺与上海革命党领袖人物陈其美联系十分密切。陈其美看到宁波商帮力量巨大,宁波地理位置又毗连上海,迫切希望把沪甬革命力量联结起来,以宁波作为自己的左臂右膀。如果不是陈其美反复要求宁波按兵不动,刻意强调“沪上未动甬勿妄动”,宁波的光复起义日子肯定还要提早。宁波辛亥光复起义极其迅疾,过程非常平和,更换旗帜而兵不血刃,政权交替而不生惊扰,城乡人民生活秩序依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觉得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一、留学生作用举足轻重

  孙中山常说:“没有留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回顾鸦片战争以来,宁波先后有逾百留学生去美洲、欧洲和日本,当然人数以留日为最。这些留学生出国情况不一,有公费也有自费,有幼童也有成人,留学后成就大小也大相径庭,但有一条相同:他们都来自于闭塞落后的旧中国,去国外学习、生活,因此大开眼界,拓宽心胸,多少都获得一技之长,也想以此报效祖国。譬如早期留美学生王凤喈,曾与宁波籍举人张美翊一起跟随薛福成出使欧洲,是国内第一代留学生外交官。二十世纪初,宁波留学生成倍增加,他们为辛亥光复递交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1.追随孙中山先生,组织宁波光复的革命力量。如上面提到的赵家艺,字林士,在赵家八兄弟中位居末位,故孙中山先生在赠送给他的条幅中称其为“林士八兄”。赵家居住在宁波穆家巷,家艺与兄长家蕃(家蕃为老六)早年都考中秀才,其后厌倦科举,痛恨清廷腐败、外侮频仍,就在1900年留学日本。赵氏兄弟俩豪爽过人,极富人格魅力,乐于为革命和同志慷慨输财,绝不屑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他们在日本结识孙中山以后,不但变卖家产,还行商欧亚,以巨资供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此后,他们或在上海参与于右任、范红仙等人集资创办号称“竖三民”(“竖”指竖行排版,“三民”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纸,鼓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或在宁波与革命党人密谋组织反清革命力量,开展推翻满清政权的革命活动。凡宁波策划光复之事他们无不参与,无不尽力。在宁波素负名望的赵家荪(老七)因受兄弟影响,也参加了革命活动,而且贡献很大。

  2.利用合法团体,进行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革命活动。官派日本留学的范贤方举人出身,学的是法政,回国后先任浙江巡警道兼洋务总办王丰镐的秘书,后兼任宁波政法学堂教习,因形貌魁梧,遇事敢为,言无遮拦,声如洪钟,人称“范大炮”,是辛亥宁波光复的激进派,被地方士绅推为宁波地方自治会会长。1911年初,他同陈训正等组织宁波国民尚武分会,出任副会长。以后又发起组织地方武装民团,并动员商界组织商团,且代为起草筹办商团的公文。鉴于满清驻甬新军和旧军互相龃龉摩擦,极有可能在宁波酿成兵灾,他与赵家荪巧为制止,为宁波实现和平光复起了重要作用。嗣后,范贤方接受赵家艺劝告,适时主持成立“保安会”,议决一切军政事务都归保安会决定。赴日留学生魏炯在日本就读东京警监学校,与陈其美是同学,回国后参加了同盟会,任宁波法政学堂教习。他长于谋略,勇于任事,在策动组织民团、摸清旧军底细,从而与驻军携手合作等关键环节上起过重要作用。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堂的章述洨与范贤方是同学,回国后任鄞县知县幕僚,在说服知府等归向革命过程中功不可没。

  3.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发挥杰出作用。留英归来的卢成章(创办育德农工学堂的富商卢洪昶之子)刚好碰到宁波保安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他看到议决起义时间问题时分歧双方陷入严重的僵局,就暗示陈训正独自退席,召集西门口育德农工学堂学生百数十人,臂缠白布,骑着一匹租赁来的白马,手挥“保商安民”的旗帜,沿西北城墙突入东渡门,高呼“革命军来了!”得到他通气后民团、商团千余人也就起而响应,直抵道台公署,以“保安会”名义贴出安民告示,宣告宁波光复。当然,卢成章惊世骇俗的非常之举之所以获得成功,与顺应当时宁波民心(即所谓“乘民意而举”)是分不开的。

  二、广泛团结多方力量

  当时家艺兄弟多在负责沪甬联系方面着力,宁波方面实际工作主持者为陈训正,陈作风稳健,“事事防范,处处谨慎”,妥然应对当地军政官员,联络各界领袖人物,运筹策划力求妥善,所以光复活动进展相当顺利。以下几项举措尤为奏效:

  1.组织革命党人积极参与宁波地方自治会。该会从属于浙江省谘议局,是宣统年间名义上的官办民意机构,同盟会利用充当正副会长和委员的资格和权力,积极开展团结全市士绅的活动。

  2.组织泛会员成立国民尚武分会。该会总部设在上海,宁波成立此分会时,先经过联络当地士绅和各界领袖,提出的宗旨为:提倡武风,挽救文弱,鼓吹革命,网罗人才。成立尚武分会须向道台递交章程,一定要符合“结社集会”的法律,才可获得批准。所办刊物《武风鼓吹》销路日畅,颇得各界欢迎。

  3.兴办民团。1911年10月22日,同盟会以宁波自治会名义邀请地方绅士在城北报德观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包括两位翰林编修盛炳纬、夏启瑞,总商会会长费绍冠,招商局总办、和丰纱厂经理顾钊,宁波教育会会长冯丙然,鄞县教育会会长张传保,还有曾任京官当时告老还乡者和各界领袖百余人,会上提出并决定自办民团,保卫地方治安。在获得与会者赞同的基础上,决定招收民团500人,由夏启瑞任总董,范贤方、赵家荪任副董,魏炯为团长。

  4.组建保安会。11月1日,鉴于形势变化,赵家艺、陈训正与范贤方等商定,先组建临时权力机构保安会。保安会成立,推宁波知府江畲经为会长。江畲经受革命党人影响,倾向革命,多次庇护宁波革命力量。驻军几个首领分别出任干事。

  革命派在团结士绅问题上曾经迈出若干成功的步子,但面对武昌起义后社会上流言四起、人心浮动、缙绅富室相继大批走避沪渎的局面,革命党人在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一些纰漏。譬如,民团团董夏启瑞举家出避上海。夏启瑞就任团董不过寥寥几天,就这么黯然离开宁波,究竟发生了什么?夏在外地任知县时颇孚清望,在宁波也广有人脉,如果对他做好工作,本有利于稳定宁波。又如,民团与保安会经费困窘,需向本郡绅商市民募款,但采取生硬的指名、定额的办法向士绅索要捐款,就不见得妥当,引起一些波动,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爱国师生作用不可替代

  宁波辛亥期间地方革命力量“是以教育界为基础的”,赵家艺、陈训正、范贤方、魏炯、卢成章等人都与宁波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满清国运衰败,民族危机加重,开始觉悟的人们深感兴学对强国至关重要,因此创办新学之风为之盛起。

  1.首建宁波储才学堂。1898年,宁波知府程云俶邀集巨商严信厚、地方名流汤云崟、陈汉章,商办类似上海等地中西学校的学堂,在得到了他们支持和上司的批复以后,又委托盛炳纬、张美翊、包履吉等教育行家协商操办,他们在月湖西面的崇教寺(今偃月街小学)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储才学堂)。盛、张两人还起草了办学章程,然后聘请慈溪杨敏曾为监堂兼总教习。清廷“癸卯学制”颁布后,继任知府喻兆蕃召集各方商议,成立宁波府教育会,由张美翊、陈训正出任正副会长,同时以原月湖书院旧址改建为宁波府师范学堂。1907年,鉴于储才学堂(宁波府中学堂)原校舍不足使用,已升为道台的喻兆蕃委盛炳纬主持在南门建造新校,这就是后来的宁波中学。1911年,盛炳纬还与镇海士绅一起创建了镇海县中学堂。

  2.创办育德农工学堂。1904年,卢洪昶收教当时所谓“堕民”子弟,帮助他们获取平等人权,特色学校育德农工学堂应运而生。后来该校成为辛亥宁波光复的秘密联络机关(后因被官府注目而转移至赵家荪宅)。该校校长与教师多为同盟会骨干,其学生后来在宁波光复事件中成为首支革命队伍。1905年,张美翊与陈训正等在征得喻兆蕃同意后,将湖西月湖书院(今月湖饭店址)改建为宁波府师范学堂。由原孝廉堂改组的政法学堂以及宁波商业学堂等也应运而生。

  3.师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1908年,由于江北洋人居留地带设立巡捕房,侵犯我国主权,欺压华人,几乎形同于上海租界,使有志气的宁波人倍感耻辱。宁波益智学堂学监陈谦夫联合毓才学堂的徐友丞、宁波府中学堂的袁履登向当局署名上书,历经多番交涉,终于争回江北岸洋人居留地的警察权,改组被洋人掌控的工程局。斐迪学堂的史地教员还讲解《扬州十日记》和《嘉定三屠记》,使学生激发起反满反清的民族意识。在剪辫子风潮中,学生热烈响应,他们“手捻剪下的这条‘象征清朝压迫汉人二百多年桎梏’的辫子,戴上一顶顶鸭舌帽,个个眉飞色舞,还高唱《剪辫歌》,走上街头,帮助路人剪去一条条‘猪尾巴’”。

  辛亥宁波光复中,爱国师生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人士众志成城实现宁波辛亥光复起义

稿源: 宁波晚报 2011-10-16 07:44:38

  主讲人:朱道初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喜好文史,笔耕不辍,撰写散文、随笔、论文等多篇,有个人专著七种,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出版。

月湖畔的卢宅,其主人卢成章,在辛亥革命时期对光复宁波作出过重大贡献。

这是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来宁波时演讲的会场旧址。

  现在的宁波东恩中学校园内,一块高耸于台基上的白色大理石碑,镌刻“孙中山先生演讲处”8个大字。摄影 龚国荣

  宁波辛亥光复,有关历史资料对其具体时间的记述略有出入。光复领导人陈训正等断为1911年11月5日,《申报》当年11月9日的报道称是11月5日中午。该报说:当日11时,宁波民军占领电报局,午刻,衙署、学校、店铺及各种机关一律挂起白旗,占领道台衙署当为正午12时。所以宁波光复的确切时间应是在1911年11月5日12时。

  这个光复时间不但领先于全省各郡县,且与省城杭州的光复为同一天。当时宁波光复即成立名称颇有创意的“军政分府”,然后以军政分府名义下令驻甬陆军部队(新军)出绍兴助攻省城,令巡防营(旧军)发兵收复温台各县。虽然不久得到杭州已经光复的电报,故出兵之事未就,但宁波在辛亥光复中的觉醒意识和敢作敢为的精神可见一斑。而且奉化栖凤百余名渔民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分别派充攻打省城巡抚衙署等军政要害的先锋队,宁海籍的童保暄则担任了光复杭州的临时总司令官,足见宁波人士对省城的光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波同盟会会长赵家艺与上海革命党领袖人物陈其美联系十分密切。陈其美看到宁波商帮力量巨大,宁波地理位置又毗连上海,迫切希望把沪甬革命力量联结起来,以宁波作为自己的左臂右膀。如果不是陈其美反复要求宁波按兵不动,刻意强调“沪上未动甬勿妄动”,宁波的光复起义日子肯定还要提早。宁波辛亥光复起义极其迅疾,过程非常平和,更换旗帜而兵不血刃,政权交替而不生惊扰,城乡人民生活秩序依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觉得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一、留学生作用举足轻重

  孙中山常说:“没有留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回顾鸦片战争以来,宁波先后有逾百留学生去美洲、欧洲和日本,当然人数以留日为最。这些留学生出国情况不一,有公费也有自费,有幼童也有成人,留学后成就大小也大相径庭,但有一条相同:他们都来自于闭塞落后的旧中国,去国外学习、生活,因此大开眼界,拓宽心胸,多少都获得一技之长,也想以此报效祖国。譬如早期留美学生王凤喈,曾与宁波籍举人张美翊一起跟随薛福成出使欧洲,是国内第一代留学生外交官。二十世纪初,宁波留学生成倍增加,他们为辛亥光复递交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1.追随孙中山先生,组织宁波光复的革命力量。如上面提到的赵家艺,字林士,在赵家八兄弟中位居末位,故孙中山先生在赠送给他的条幅中称其为“林士八兄”。赵家居住在宁波穆家巷,家艺与兄长家蕃(家蕃为老六)早年都考中秀才,其后厌倦科举,痛恨清廷腐败、外侮频仍,就在1900年留学日本。赵氏兄弟俩豪爽过人,极富人格魅力,乐于为革命和同志慷慨输财,绝不屑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他们在日本结识孙中山以后,不但变卖家产,还行商欧亚,以巨资供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此后,他们或在上海参与于右任、范红仙等人集资创办号称“竖三民”(“竖”指竖行排版,“三民”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纸,鼓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或在宁波与革命党人密谋组织反清革命力量,开展推翻满清政权的革命活动。凡宁波策划光复之事他们无不参与,无不尽力。在宁波素负名望的赵家荪(老七)因受兄弟影响,也参加了革命活动,而且贡献很大。

  2.利用合法团体,进行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革命活动。官派日本留学的范贤方举人出身,学的是法政,回国后先任浙江巡警道兼洋务总办王丰镐的秘书,后兼任宁波政法学堂教习,因形貌魁梧,遇事敢为,言无遮拦,声如洪钟,人称“范大炮”,是辛亥宁波光复的激进派,被地方士绅推为宁波地方自治会会长。1911年初,他同陈训正等组织宁波国民尚武分会,出任副会长。以后又发起组织地方武装民团,并动员商界组织商团,且代为起草筹办商团的公文。鉴于满清驻甬新军和旧军互相龃龉摩擦,极有可能在宁波酿成兵灾,他与赵家荪巧为制止,为宁波实现和平光复起了重要作用。嗣后,范贤方接受赵家艺劝告,适时主持成立“保安会”,议决一切军政事务都归保安会决定。赴日留学生魏炯在日本就读东京警监学校,与陈其美是同学,回国后参加了同盟会,任宁波法政学堂教习。他长于谋略,勇于任事,在策动组织民团、摸清旧军底细,从而与驻军携手合作等关键环节上起过重要作用。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堂的章述洨与范贤方是同学,回国后任鄞县知县幕僚,在说服知府等归向革命过程中功不可没。

  3.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发挥杰出作用。留英归来的卢成章(创办育德农工学堂的富商卢洪昶之子)刚好碰到宁波保安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他看到议决起义时间问题时分歧双方陷入严重的僵局,就暗示陈训正独自退席,召集西门口育德农工学堂学生百数十人,臂缠白布,骑着一匹租赁来的白马,手挥“保商安民”的旗帜,沿西北城墙突入东渡门,高呼“革命军来了!”得到他通气后民团、商团千余人也就起而响应,直抵道台公署,以“保安会”名义贴出安民告示,宣告宁波光复。当然,卢成章惊世骇俗的非常之举之所以获得成功,与顺应当时宁波民心(即所谓“乘民意而举”)是分不开的。

  二、广泛团结多方力量

  当时家艺兄弟多在负责沪甬联系方面着力,宁波方面实际工作主持者为陈训正,陈作风稳健,“事事防范,处处谨慎”,妥然应对当地军政官员,联络各界领袖人物,运筹策划力求妥善,所以光复活动进展相当顺利。以下几项举措尤为奏效:

  1.组织革命党人积极参与宁波地方自治会。该会从属于浙江省谘议局,是宣统年间名义上的官办民意机构,同盟会利用充当正副会长和委员的资格和权力,积极开展团结全市士绅的活动。

  2.组织泛会员成立国民尚武分会。该会总部设在上海,宁波成立此分会时,先经过联络当地士绅和各界领袖,提出的宗旨为:提倡武风,挽救文弱,鼓吹革命,网罗人才。成立尚武分会须向道台递交章程,一定要符合“结社集会”的法律,才可获得批准。所办刊物《武风鼓吹》销路日畅,颇得各界欢迎。

  3.兴办民团。1911年10月22日,同盟会以宁波自治会名义邀请地方绅士在城北报德观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包括两位翰林编修盛炳纬、夏启瑞,总商会会长费绍冠,招商局总办、和丰纱厂经理顾钊,宁波教育会会长冯丙然,鄞县教育会会长张传保,还有曾任京官当时告老还乡者和各界领袖百余人,会上提出并决定自办民团,保卫地方治安。在获得与会者赞同的基础上,决定招收民团500人,由夏启瑞任总董,范贤方、赵家荪任副董,魏炯为团长。

  4.组建保安会。11月1日,鉴于形势变化,赵家艺、陈训正与范贤方等商定,先组建临时权力机构保安会。保安会成立,推宁波知府江畲经为会长。江畲经受革命党人影响,倾向革命,多次庇护宁波革命力量。驻军几个首领分别出任干事。

  革命派在团结士绅问题上曾经迈出若干成功的步子,但面对武昌起义后社会上流言四起、人心浮动、缙绅富室相继大批走避沪渎的局面,革命党人在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一些纰漏。譬如,民团团董夏启瑞举家出避上海。夏启瑞就任团董不过寥寥几天,就这么黯然离开宁波,究竟发生了什么?夏在外地任知县时颇孚清望,在宁波也广有人脉,如果对他做好工作,本有利于稳定宁波。又如,民团与保安会经费困窘,需向本郡绅商市民募款,但采取生硬的指名、定额的办法向士绅索要捐款,就不见得妥当,引起一些波动,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爱国师生作用不可替代

  宁波辛亥期间地方革命力量“是以教育界为基础的”,赵家艺、陈训正、范贤方、魏炯、卢成章等人都与宁波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满清国运衰败,民族危机加重,开始觉悟的人们深感兴学对强国至关重要,因此创办新学之风为之盛起。

  1.首建宁波储才学堂。1898年,宁波知府程云俶邀集巨商严信厚、地方名流汤云崟、陈汉章,商办类似上海等地中西学校的学堂,在得到了他们支持和上司的批复以后,又委托盛炳纬、张美翊、包履吉等教育行家协商操办,他们在月湖西面的崇教寺(今偃月街小学)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储才学堂)。盛、张两人还起草了办学章程,然后聘请慈溪杨敏曾为监堂兼总教习。清廷“癸卯学制”颁布后,继任知府喻兆蕃召集各方商议,成立宁波府教育会,由张美翊、陈训正出任正副会长,同时以原月湖书院旧址改建为宁波府师范学堂。1907年,鉴于储才学堂(宁波府中学堂)原校舍不足使用,已升为道台的喻兆蕃委盛炳纬主持在南门建造新校,这就是后来的宁波中学。1911年,盛炳纬还与镇海士绅一起创建了镇海县中学堂。

  2.创办育德农工学堂。1904年,卢洪昶收教当时所谓“堕民”子弟,帮助他们获取平等人权,特色学校育德农工学堂应运而生。后来该校成为辛亥宁波光复的秘密联络机关(后因被官府注目而转移至赵家荪宅)。该校校长与教师多为同盟会骨干,其学生后来在宁波光复事件中成为首支革命队伍。1905年,张美翊与陈训正等在征得喻兆蕃同意后,将湖西月湖书院(今月湖饭店址)改建为宁波府师范学堂。由原孝廉堂改组的政法学堂以及宁波商业学堂等也应运而生。

  3.师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1908年,由于江北洋人居留地带设立巡捕房,侵犯我国主权,欺压华人,几乎形同于上海租界,使有志气的宁波人倍感耻辱。宁波益智学堂学监陈谦夫联合毓才学堂的徐友丞、宁波府中学堂的袁履登向当局署名上书,历经多番交涉,终于争回江北岸洋人居留地的警察权,改组被洋人掌控的工程局。斐迪学堂的史地教员还讲解《扬州十日记》和《嘉定三屠记》,使学生激发起反满反清的民族意识。在剪辫子风潮中,学生热烈响应,他们“手捻剪下的这条‘象征清朝压迫汉人二百多年桎梏’的辫子,戴上一顶顶鸭舌帽,个个眉飞色舞,还高唱《剪辫歌》,走上街头,帮助路人剪去一条条‘猪尾巴’”。

  辛亥宁波光复中,爱国师生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