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宣传系统正在兴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热潮。新闻界广泛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深刻启发了社科理论界,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认为,社科理论界应该紧紧跟上,和新闻界一起提倡和实践“走、转、改”。
中央党史研究室任贵祥研究员认为,理论界非常有必要借鉴新闻界“走转改”的做法。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新闻界要切实遵循,社科理论界更要身体力行。
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对此深有同感,强调学术研究也要提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产生的伟大成果。坚持群众路线,从实践中摸索和检验真理,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贯追求。不可否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一些社科学者的研究有些华而不实,脱离实际了,甚至出现了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家”,这是社科理论界迫切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王泠一深入分析了当前影响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的主要因素:首先,出现了所谓学者社会活动的“性价比”。比如一个资深教授(研究员)演讲90分钟,报酬起码3000元。去基层调研,市内交通就不止90分钟。两相比较,放弃下基层者自然甚多;其次,学术成果发表的功利化,直接诱导从业人员“重观点、轻案例”。如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可直接和年度奖金、职称评审挂钩,于是,论文中的观点、概念、流派最重要,“洋套路”、“洋案例”拷贝一下凑够字数也行;第三,为吸引受众眼球,某些学者把“标新立异”异化成了学术猎奇。
由此,“走转改”活动也让社科理论界再次思考理论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感。福建师范大学黄茂兴副教授坦言,理论研究如果不能为群众服务,又何谈改造世界呢?“走转改”是一面镜子,让学者有机会审视自己是否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搞社科理论研究一定要为老百姓服务,要做切实对社会有用的事。
“走转改”活动提倡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的作风,也推动理论工作者更加注重调查研究的作用。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说,深入基层、接触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传统和基本要求。当年马克思参与和编辑《莱茵报》时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比如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关于摩泽尔河沿岸农民贫困状况的体察,都源于马克思本人对现实的调查研究,这些调查为他今后的理论贡献打下了基础。社科理论界开展“走转改”活动,要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作风。
近日,中国社科院已全面启动“走转改”,“走转改”正在成为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湖南省委党校教授覃正爱对社科理论界开展“走转改”充满期待,表示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像当前奋战在“走转改”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创作出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认为,理论工作者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责任,理论研究只有走入基层,才能够寻找到研究的着力点。只有转变作风,才能够真正深入实践。只有改变文风,才能够创作出更大众化的理论作品。
(李 伦)
编辑: 陈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