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行读宁波”之旅——探访鄞西古桥、剡源九曲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0-30 10:25:43报料热线:81850000

雨蛙

古桥行

  10月23日,大清早,天上的云像鱼鳞一样整齐排列着,这样的云纹告诉你,这一天的天气非常好。宁波农谚云:“天发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果然秋高气爽。

  300多名探访者又一次开始了“行读宁波”的文化之旅。

  这一次,他们到了洞桥镇,黄金的稻子,沉甸甸的谷穗,清风拂来,喜悦像沸腾的水一样,一圈圈往外溢。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 通讯员 周东旭/文 记者 崔 引 通讯员 王根甫/摄

  循廊依旧是梦里水乡

  “大家看,这就是老洞桥,洞桥镇便是以此桥命名。”刚到第一站,杨古城先生就向大家介绍起了老洞桥的历史。老洞桥是一座廊桥,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到现在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成化元年(1465年)更名为洞桥。1986年6月被列为镇乡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为改造南北交通车辆道路,当地政府于2006年7月在旁边新建了一座桥。为区分两桥,新桥取名新洞桥,这座则称为老洞桥。

  杨先生还特意向大家介绍了桥墩,说这个桥墩,用长方石叠筑,一头尖,一头方,像一只小船,尖的一头叫“分水尖”,它可以阻挡来自四明山的山洪,而这种桥墩叫“刚墩”。洞桥下的溪水一直顺着南塘河过甬水桥流到宁波的月湖。东侧桥栏中间有木制桥额一块,上刻“洞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七二老人罗钧涛题”,桥的一侧还有土地神……杨古城先生为探访者们一一做了介绍,最后还讲述了自己十几年来,为研究宁波的古桥,数不清几次来到这里,希望大家重视保护。

  第二站是不远处的百梁桥,百梁桥像一条长龙卧在这蕙江上。“大家猜猜,百梁桥有几根梁?”“百梁桥,当然是100根梁啊。”“错!应该是124根,百梁桥是浙东第一廊桥。”在百梁桥上,作为领队之一的王介堂先生先给了大家一个思考题,让探访者们在趣味中增长知识。“大家知道,宁波这样的廊桥还有几座吗?”这样的问题似乎更专业,最后还是由王先生自己揭晓答案——17座。王介堂先生对宁波的文物古迹如数家珍,宁波的古桥,哪条最长,哪条最高,宁波的古树有哪“十大”,宁波的古牌坊有几座……这些统计数据,王介堂先生都烂熟于胸,俨然一个“问不倒”先生。这几年来,王先生也有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粉丝”。

  百梁桥的始建年代也在北宋,桥长77米,六墩七孔,桥水通海,桥墩两头尖,因为桥下的水有咸淡夹击,千年之前,东海大黄鱼会游到鄞江桥。

  最后,王先生又告诉大家一副对联:“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他说估计许多老宁波应该听过这对联。

  千年古樟独木成林 小小雨蛙夺人眼球

  车过了龙溪隧道,来到溪口状元岙村。远远望去,就可以看到遮天蔽日的状元樟。这棵状元樟,树龄已有1200年,比传说中800岁的彭祖还要高寿。古樟现高20米,七八个人手拉手可以绕一圈,那气势,有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据王介堂先生介绍,这棵树虽然号称“状元樟”,但并不算宁波最大的樟树。

  古树前有一块石碑,说是蒋介石曾在树下合影留念。现在村里在树下加厚了土,做了大理石栏杆,加强了对古木的护理。探访者们在树下纷纷合影留念。

  还有更精彩的是在下午,在剡源九曲的第四曲桕坑村,九溪古庙侧,有一对夫妻古樟,被人们誉之为“夫妻树”。两棵古樟的根都盘结在一起,已经分不清彼此,似乎在向世人“秀恩爱”,相依相伴已越千年。

  在树下,还发现了一只碧绿青翠的小青蛙,只有拇指一节大小,4个脚趾均长有吸盘,可以轻易地吸附在垂直的树干上,爬行起来动作敏捷。大家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据说,有人拍回照片,请教了林业专家,专家说是雨蛙,不多见。

  “王羲之,皇帝叫你去做官”

  大家应该都听过“袒腹东床”的故事,东晋太尉郗鉴要为自己的女儿找女婿,就派一位门客到时任丞相的王导家选女婿。门客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好,但是听到有人去选女婿,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太尉把女儿嫁给了他。看来魏晋人的那种无拘无束,还是挺受人推崇的。

  然而到了六诏村,我们又听到了一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非常符合魏晋人的生活态度。据说,王羲之曾在此地隐居,晋惠帝六次下诏请他回朝做官,王羲之均不去。据《奉化县志》记载:“奉化县西有水曰剡源,夹溪而出,其地近越之县,故名。以曲数者凡九,一曲曰六诏,有晋王右军祠。右军隐于此,六诏不赴,故名。山有砚石,右军所遗也。右军宅在金庭,其去六诏密迩,故别业在焉。”现在的嵊州金庭为王羲之后人聚居之地,金庭离六诏不远。

  现在的六诏还有王羲之的墨池,但当地人很少知道,还有一块大石砚,据说几年前还是因为洪水冲洗出来的,上面有奉化著名书法家毛玉佩书写的“伴我山民”字样,“伴我山民”即毛玉佩的号,现在访砚石为溪口博物馆收藏。

  据一位年轻的领队周东旭说,不光王羲之曾在这里隐居,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曾到过六诏,而且她随带着丈夫收藏的定武本《兰亭序》,祭拜王羲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兵荒马乱,女词人在此丢失这个宝贝。

  后来这个版本的《兰亭序》被南宋宁波籍宰相史弥远得到,到了清代,又到了皇族贝子手中。在京游艺的全祖望看到这个宝贝,为其写了一首诗,中有:“兰摧芝焚亦天孽,孤鸾飘泊剡源栖。剡源山水虽然好,孰为夫人慰累唏。箧中何物甲万卷,内史禊帖良绝奇。六诏词宫香火近,展卷荐以秋江蓠。”

  不应被遗忘的诗人陈著

  在剡源五曲,我们参观了三石村的3个祠堂,分别是陈氏、何氏、赵氏。其中,陈氏祠堂最为有名。陈氏在历史上出过3个尚书,还有一位南宋著名诗人陈著。杨古城先生又向大家介绍:“大家知道,在甬金高速上,新昌与奉化交界处有一个隧道,现名‘成功岭隧道’。其实应该写成‘陈公岭’,陈公是谁,陈公是三石陈家村人,是一位著名诗人。”杨先生的言外之意,是希望有人来挖掘这边丰厚的历史文化。

  陈著,字谦之,号本堂。南宋灭亡后,一直隐居。“南陌耕云脉脉,东风吹雨斜斜,流水满村春事,炊烟隔岸人家。”这是陈著先生写的一首《春景》,短短四句,可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

  剡源本来就是一条唐诗之路,我们不应该遗忘这些诗人。

  在剡界岭村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除了如血的落日外,天边还有火烧云,十分迷人。这个古村,曾经一半是奉化,一半是新昌,现在已经都归于新昌。乡人见有这么多人,都十分好奇,有些村民赶紧拿出了栗子、柿子、南瓜、土豆等来卖。当然,探访者们也愿意买些农产品回家,因为没有污染。回程途中,大家满载而归,心中又多了一份对于宁波文化历史的了解与喜爱。

  ■链接

  唐诗之路

  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州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行读宁波”之旅——探访鄞西古桥、剡源九曲

稿源: 东南商报 2011-10-30 10:25:43

雨蛙

古桥行

  10月23日,大清早,天上的云像鱼鳞一样整齐排列着,这样的云纹告诉你,这一天的天气非常好。宁波农谚云:“天发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果然秋高气爽。

  300多名探访者又一次开始了“行读宁波”的文化之旅。

  这一次,他们到了洞桥镇,黄金的稻子,沉甸甸的谷穗,清风拂来,喜悦像沸腾的水一样,一圈圈往外溢。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 通讯员 周东旭/文 记者 崔 引 通讯员 王根甫/摄

  循廊依旧是梦里水乡

  “大家看,这就是老洞桥,洞桥镇便是以此桥命名。”刚到第一站,杨古城先生就向大家介绍起了老洞桥的历史。老洞桥是一座廊桥,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到现在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成化元年(1465年)更名为洞桥。1986年6月被列为镇乡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为改造南北交通车辆道路,当地政府于2006年7月在旁边新建了一座桥。为区分两桥,新桥取名新洞桥,这座则称为老洞桥。

  杨先生还特意向大家介绍了桥墩,说这个桥墩,用长方石叠筑,一头尖,一头方,像一只小船,尖的一头叫“分水尖”,它可以阻挡来自四明山的山洪,而这种桥墩叫“刚墩”。洞桥下的溪水一直顺着南塘河过甬水桥流到宁波的月湖。东侧桥栏中间有木制桥额一块,上刻“洞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七二老人罗钧涛题”,桥的一侧还有土地神……杨古城先生为探访者们一一做了介绍,最后还讲述了自己十几年来,为研究宁波的古桥,数不清几次来到这里,希望大家重视保护。

  第二站是不远处的百梁桥,百梁桥像一条长龙卧在这蕙江上。“大家猜猜,百梁桥有几根梁?”“百梁桥,当然是100根梁啊。”“错!应该是124根,百梁桥是浙东第一廊桥。”在百梁桥上,作为领队之一的王介堂先生先给了大家一个思考题,让探访者们在趣味中增长知识。“大家知道,宁波这样的廊桥还有几座吗?”这样的问题似乎更专业,最后还是由王先生自己揭晓答案——17座。王介堂先生对宁波的文物古迹如数家珍,宁波的古桥,哪条最长,哪条最高,宁波的古树有哪“十大”,宁波的古牌坊有几座……这些统计数据,王介堂先生都烂熟于胸,俨然一个“问不倒”先生。这几年来,王先生也有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粉丝”。

  百梁桥的始建年代也在北宋,桥长77米,六墩七孔,桥水通海,桥墩两头尖,因为桥下的水有咸淡夹击,千年之前,东海大黄鱼会游到鄞江桥。

  最后,王先生又告诉大家一副对联:“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他说估计许多老宁波应该听过这对联。

  千年古樟独木成林 小小雨蛙夺人眼球

  车过了龙溪隧道,来到溪口状元岙村。远远望去,就可以看到遮天蔽日的状元樟。这棵状元樟,树龄已有1200年,比传说中800岁的彭祖还要高寿。古樟现高20米,七八个人手拉手可以绕一圈,那气势,有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据王介堂先生介绍,这棵树虽然号称“状元樟”,但并不算宁波最大的樟树。

  古树前有一块石碑,说是蒋介石曾在树下合影留念。现在村里在树下加厚了土,做了大理石栏杆,加强了对古木的护理。探访者们在树下纷纷合影留念。

  还有更精彩的是在下午,在剡源九曲的第四曲桕坑村,九溪古庙侧,有一对夫妻古樟,被人们誉之为“夫妻树”。两棵古樟的根都盘结在一起,已经分不清彼此,似乎在向世人“秀恩爱”,相依相伴已越千年。

  在树下,还发现了一只碧绿青翠的小青蛙,只有拇指一节大小,4个脚趾均长有吸盘,可以轻易地吸附在垂直的树干上,爬行起来动作敏捷。大家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据说,有人拍回照片,请教了林业专家,专家说是雨蛙,不多见。

  “王羲之,皇帝叫你去做官”

  大家应该都听过“袒腹东床”的故事,东晋太尉郗鉴要为自己的女儿找女婿,就派一位门客到时任丞相的王导家选女婿。门客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好,但是听到有人去选女婿,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太尉把女儿嫁给了他。看来魏晋人的那种无拘无束,还是挺受人推崇的。

  然而到了六诏村,我们又听到了一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非常符合魏晋人的生活态度。据说,王羲之曾在此地隐居,晋惠帝六次下诏请他回朝做官,王羲之均不去。据《奉化县志》记载:“奉化县西有水曰剡源,夹溪而出,其地近越之县,故名。以曲数者凡九,一曲曰六诏,有晋王右军祠。右军隐于此,六诏不赴,故名。山有砚石,右军所遗也。右军宅在金庭,其去六诏密迩,故别业在焉。”现在的嵊州金庭为王羲之后人聚居之地,金庭离六诏不远。

  现在的六诏还有王羲之的墨池,但当地人很少知道,还有一块大石砚,据说几年前还是因为洪水冲洗出来的,上面有奉化著名书法家毛玉佩书写的“伴我山民”字样,“伴我山民”即毛玉佩的号,现在访砚石为溪口博物馆收藏。

  据一位年轻的领队周东旭说,不光王羲之曾在这里隐居,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曾到过六诏,而且她随带着丈夫收藏的定武本《兰亭序》,祭拜王羲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兵荒马乱,女词人在此丢失这个宝贝。

  后来这个版本的《兰亭序》被南宋宁波籍宰相史弥远得到,到了清代,又到了皇族贝子手中。在京游艺的全祖望看到这个宝贝,为其写了一首诗,中有:“兰摧芝焚亦天孽,孤鸾飘泊剡源栖。剡源山水虽然好,孰为夫人慰累唏。箧中何物甲万卷,内史禊帖良绝奇。六诏词宫香火近,展卷荐以秋江蓠。”

  不应被遗忘的诗人陈著

  在剡源五曲,我们参观了三石村的3个祠堂,分别是陈氏、何氏、赵氏。其中,陈氏祠堂最为有名。陈氏在历史上出过3个尚书,还有一位南宋著名诗人陈著。杨古城先生又向大家介绍:“大家知道,在甬金高速上,新昌与奉化交界处有一个隧道,现名‘成功岭隧道’。其实应该写成‘陈公岭’,陈公是谁,陈公是三石陈家村人,是一位著名诗人。”杨先生的言外之意,是希望有人来挖掘这边丰厚的历史文化。

  陈著,字谦之,号本堂。南宋灭亡后,一直隐居。“南陌耕云脉脉,东风吹雨斜斜,流水满村春事,炊烟隔岸人家。”这是陈著先生写的一首《春景》,短短四句,可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

  剡源本来就是一条唐诗之路,我们不应该遗忘这些诗人。

  在剡界岭村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除了如血的落日外,天边还有火烧云,十分迷人。这个古村,曾经一半是奉化,一半是新昌,现在已经都归于新昌。乡人见有这么多人,都十分好奇,有些村民赶紧拿出了栗子、柿子、南瓜、土豆等来卖。当然,探访者们也愿意买些农产品回家,因为没有污染。回程途中,大家满载而归,心中又多了一份对于宁波文化历史的了解与喜爱。

  ■链接

  唐诗之路

  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州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