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商报第三届读者节在海曙区月湖盛园盛大开幕,图为活动现场一角。 记者 王增芳 摄
市民正在读者节上订宁波牛奶。记者 王增芳 摄
昨天,东南商报第三届读者节在海曙区月湖盛园盛大开幕,四大板块10多项活动同步进行,近万名读者赶来赴约,秋意浓浓的月湖盛园变成了一个欢乐海洋。
商报今年以来变化非常大
和前两年一样,今年的读者节活动9点开始,但许多读者8点半不到就赶来了,不少摊位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记者从人群中发现了许多老面孔。家住江东区的孙梅生老人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经营着一个报刊亭,闲暇时会研究各类报纸。他是商报的忠实读者,每一点变化都会关注。“今年报头更好看了,版面也更美观了,文章显得很有分量了。”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东南商报社总编辑王存政在昨天读者节活动上向广大读者介绍说,今年以来,东南商报努力推进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一张“有财经特色的都市报”,为此启用了新的报头,改进了要闻版面的版式,还调整了版面次序,并推出了“财经视点”、“民生调查”等各具特色的专版专栏,受到了广大读者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以前老觉得,宁波几家报纸内容都差不多。现在看来,商报还是蛮有特色的,很多内容,别的报纸没有,或者没有这么详细,所以值得一看。”在优惠订报摊前,家住海曙区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给自己家及女儿家各订了一份商报。
各类活动、颁奖同时举行
社区、企业等基层永远是新闻不竭的源泉,“与读者贴近些,再贴近些”,是东南商报创办以来一直坚持追求的。昨天的活动现场,海曙区十大魅力社区评选颁奖典礼同时举行。由商报牵头负责联系开展的“海曙社区1+1计划”活动也同时启动,由浙江万里学院文传学院为海曙部分社区派新闻专业学生志愿者,配合分管信息社工开展新闻报道、活动策划和执行、社区网站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作为海曙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与高校、媒体三结合的一种崭新尝试。
企业也是商报关注的重点,党员记者现场与各联系企业结对,下一步将深入了解各企业的发展情况、困惑,报道企业亮点,展开公益活动合作。
昨天,商报精心策划的多项活动也颇受读者欢迎。名记者名编辑再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和读者热情交流。他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哦,原来你就是……”平日报纸上那些熟悉的名字,变成了一张张亲切的面孔,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热心的梁祝红娘们也来捧场,老爸老妈们在摊位前排起长队,希望为子女找到另一半;少儿涂鸦大赛成为了人气最旺的场所之一,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和家长,他们现场作的画充满了童真童趣;商报有奖知识竟猜也得到读者积极参与,精彩的文艺演出让人流连忘返。此外,商报和相关合作单位还给优秀通讯员、优秀送奶工和商报报歌获奖作者等颁了奖。
据统计,昨天近万名读者参与了读者节活动。“参加东南商报读者节,像过节一样开心。”一名读者一手拿着东南商报美编现场画作,一手拿着他赢来的知识竞赛奖品说。记者 卢科霞 樊卓婧
“商报是给老百姓办实事的”
13位名记者名编辑与读者面对面,一些读者专程赶来表示感谢
风雨无阻十一年,读者始终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在昨天读者节的现场,东南商报的编辑出版部、时政新闻部、社会新闻部、经济新闻部、文体新闻部、网络部、视觉部、广告部、发行部等各部门在现场“摆摊”接受读者咨询,13位读者喜爱的商报名记者名编辑面对面与读者交流沟通,详细记录他们反映的意见和呼声。读者们的热情支持和殷切鼓励,让编辑记者备受感动和鼓舞。
请记者去参加儿子的生日Party
今年4月15日,东南商报开设“记者走基层”专栏,商报记者兵分14路,深入宁波基层单位蹲点调研,服务普通百姓。
当天下午,读者马元忠就给时政新闻部记者林伟打来了电话:“今天我看到商报记者走基层的报道,你去的是市公交总公司,所以想请你给我们患者帮个忙。中医院附近有2个站点,但离医院都有段距离,能不能让9路公交车的站点更靠近中医院大门一点呢?”
林伟马上向公交总公司反映。当月18日,市公用事业监管中心、市中医院、市交警支队以及市公交总公司、市公交场站经营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联合“会诊”,最终促成9路公交车的站点优化设置。
昨天上午,马元忠来到读者节现场,再次感谢林伟记者。“我去看病,来回要走很多冤枉路,觉得公交站点应该为我们患者更改下。恰好看到东南商报记者走基层活动,就打电话反映,没想到商报记者这么热心,帮我们解决了。”
“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我们一帮病友都开心坏了。”他后来还专门给记者送来锦旗。
林伟说:“读者的事就是我们商报记者的事,我们今后还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解决。”
“我从创刊就开始读商报。”马元忠可是商报的“铁杆读者”,“别看它名字叫商报,其实不光有生意经,还为百姓着想,是给老百姓办实事的!”
马元忠临走之前,还不忘邀请林伟:“过阵子我儿子生日,你一定要过来参加Party!”
逢人就讲“商报帮了我们社区忙”
“刘波记者在哪里?”一位老人在人群中四处张望。人们把他领到视觉部记者刘波面前,“刘波记者,可找到你了,我今天是专门来谢谢你啊。”老人拉着刘波的手不松开。
老人叫吴益仁,84岁了,住在联南社区。他告诉记者,物业公司没有经过业主的同意,就擅自把小区北大门通道右侧的人行道改为斜坡与马路连接,可能是要做停车位。社区居民觉得这样做是违规的,而且对行人走路埋下了很大安全隐患。
“刘波记者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非常热心,专门来拍照片,我们后来去城建部门反映问题,总算得到解决。”他高兴地说,现在人行道已经恢复了!
“好多邻居还不知道这是东南商报记者在里面出了力,我现在逢人就讲,东南商报帮我们社区大忙,真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朋友!”
谈天间,吴益仁老人还从包里拿出来一张2002年1月1日的《东南商报》。记者没想到老人还藏着9年前的老报纸。在这期报纸上,刊登着记者回访的文章,里面一篇《一篇报道维护一位老人权益》,讲的也是吴益仁老人的故事,他被一家房产中介用瞒天过海手法多收了9500元,交涉不成找到商报投诉。“这件事也靠的是东南商报,当时就是李臻记者跟我讲:‘您放心,我们会帮您的。’她到处奔走,帮我维护了权益。”
“《东南商报》从一张不知名的报纸,发展到现在名气这么大,都是这些记者的功劳!”吴益仁说,“现在不仅我看商报,我还给三个女儿都订了商报。”
读者对报史的了解比记者还清楚
“东南商报11年了,我每天都要看上三四小时。看到好的句子,还要划出来,记下来。”一位姓张的退休教师说起和商报的感情让大家感动,“如果哪天没看商报啊,就觉得好像一件什么重要事情没做一样。”
她赶来参加读者节,还有个愿望,就是见见每天能在报上见到名字的记者。“沉鱼落雁的张落雁!”她拉着文体新闻部记者张落雁的手,非常开心,“我非常喜欢看你写的情感版,还有那些写宁波古桥古庙的文章。”
“我开头想想,情感类文章多写了,总是一个模子,大同小异,但是你写的一点儿都没有公式化,真厉害!你真是多才又多产!”
她说起东南商报的编辑记者和版块栏目真是如数家珍,熟悉的程度让记者张落雁都吃惊。“情感版,你是从2004年开始负责写,之前最开始是卢科霞记者写的。”对于后面这一点,张落雁都不知道。张落雁说:“张老师,你对我们这么关注,真是太感谢了。”
张落雁在活动结束后对记者表示,面对如此热情的读者,看到他们对我们记者这么信任和喜爱,心中感受最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编辑出版部编辑张翔飞也表示,惟有用更多更好、更有深度、更加鲜活的新闻,才能回报这么多热心的读者。记者 张昊
编辑: 徐挺纠错:171964650@qq.com